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七十五章 一擁而上(4/5)

作者:閃爍字數:27426更新時間:2020-02-25 03:14:51

    原因很簡單,這3個航空隊實際上都是動員的預備力量。在1600多架戰鬥機中,大約1200架是在戰爭爆發前封存的老式戰鬥機,隻有400多架專門負責防空的重型戰鬥機是最新型號。500多架垂直起降運輸機更是老舊型號,就算主要性能指標不算落後,出動率也比不還是現役型號(其實出動率是運輸機的主要性能指標之一),那200多架支援飛機中,除了反潛巡邏機與預警機還算過得去之外,其他的更是又老又舊,有的甚至是從民間征用的準軍用飛機,比如有2架電子偵察機就是用民航部門用來測試地麵導航雷達的飛機進行改進而來的,性能比軍用電子偵察機差了許多。

    前麵已經提到,大規模戰爭中,數量比性能更加重要。

    不管怎麽說,共和國海軍已經明白了這個道理。

    事實上,美國海軍也明白了這個道理。

    在共和國海軍向前線部署海上基地,以增強海空力量的時候,美國海軍也在做同樣的事情,即向馬裏亞納群島南麵的密克羅尼西亞增派了第二座海上基地。雖然這隻是一座由22艘模塊船組成的大型海上基地,而不是像第四代海上基地那種的巨無霸,但是加上之前在該海域活動的那座由40艘模塊船組成的“巨無霸”,以及美軍在密克羅尼西亞的幾座軍事基地,美國海軍能夠投入的戰機數量絕對不會比共和國海軍少多少。當然,美國海軍必須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弄來2000多架戰機。要知道,戰爭爆發前,受國會限製,美國沒有像共和國那樣,大量封存退役裝備(有的裝備甚至沒有到退役年限就退役封存了),隻能將大部分退役裝備贈送或者出售給盟國。為此,美國海軍想到的解決辦法就是從盟國征用作戰飛機。

    根據美國海軍的作戰記錄,到5月8日,已經征用了澳大利亞皇家空軍與皇家海軍的480架戰鬥機、加拿大皇家空軍與皇家海軍的360架戰鬥機、墨西哥空軍與海軍的200架戰鬥機,以及英國皇家空軍與皇家海軍的200架戰鬥機,加上美國海軍的600架戰鬥機、以及美國空軍支援的400架戰鬥機,總共動員了2200架戰鬥機,其中至少三分之二,也就是大約1500架戰鬥機被派往海上基地、以及密克羅尼西亞的軍事基地。因為美軍不需要向馬裏亞納群島增派地麵部隊,也沒有必要向前線運送物資(從理論上講,如果美軍能夠奪取製空權,向前線空運部隊與物資,那麽共和國的進攻就已經失敗了),所以美軍暫時不需要向前線派駐戰術運輸機與太多的支援飛機。

    由此可見,雙方都在積極進行最後的準備工作。

    5月8日夜間,共和國海軍的火力打擊進入到巔峰狀態。根據作戰記錄,天亮前,共和國海軍的各支參戰力量總共向塞班島、以及鄰近的島嶼投擲了各類彈藥近10萬噸,其中包括由部署在海上基地的航空兵投資的上萬噸炸彈與導彈。天亮前,火力打擊迎來了最後的**,在短短30分鍾內,1支火力支援艦隊的6艘火力艦就把攜帶的全部彈藥,包括戰術彈道導彈全部投了出去(因為炮擊已經持續了一個晚上,所以在最後30分鍾內打完了剩下的所有炮彈)。

    戰場時間9日上午8點整,共和國陸戰隊的第一批部隊登上了塞班島。

    隨著第7陸戰旅第701營的官兵踏上塞班島,美軍才搞清楚,共和國陸戰隊為什麽要在塞班島登陸,而且為什麽要選擇在塞班市北麵上岸,因為共和國陸戰隊用的不是傳統登陸戰術,而是像戰無不勝的共和國陸軍那樣,以低空突擊的方式發起進攻,即以立體登陸打響了登陸戰。

    事實上,立體登陸作戰也沒有什麽好稀奇的。

    雖然在40年前,因為隻有直升機與運載能力非常有限的傾斜旋轉翼飛機才能將陸戰隊送上岸,因此很難把重裝備送到登陸部隊手中。在嚴酷的登陸作戰中,登陸部隊沒有重裝備幾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按照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總結的經驗,坦克與兩棲戰車是決定登陸作戰成敗的關鍵性力量。但是到了21世紀中葉,隨著重裝備輕量化,以及運載能力非常出色的垂直起降運輸機大規模裝備部隊,以“不濕腳”的方式把陸戰隊送上岸的登陸戰術不再存在任何技術性障礙。事實上,在陸軍都以低空突擊為主的時代,陸戰隊搭上低空突擊的快車也不是什麽奇怪的事情。

    既然不需要衝灘,那麽美軍設在海灘上的障礙就沒有任何價值。

    更重要的是,低空突擊對登陸點的限製並不大,甚至可以說沒有限製,即登陸部隊完全可以根據戰場情況來決定登陸地點,而不是一定要在某個海灘上岸。因為在前期火力打擊中,美軍的地麵軍事設施全被炸毀,所以在共和國陸戰隊發起進攻的時候,美軍很難有效抵抗,也就無法阻止陸戰隊著陸。與之想法,在美軍不得不龜縮在地下與市區內的時候,共和國海軍則可以出動無人偵察機,在幾乎不用考慮威脅的情況下,準確掌握島上美軍的一舉一動,讓陸戰隊能夠以最理想的方式投入戰鬥。

    這場登陸作戰,把共和國陸戰隊的特點完全發揮了出來。

    即便在數十年後,仍然有不少人在評點這場登陸作戰行動,並且將其當成島嶼登陸作戰的典範。

    歸根結底,共和國陸戰隊揚長避短,充分利用了自身的優勢。

    前麵已經提到,在21世紀前50年的大規模局部戰爭中,共和國陸戰隊幾乎沒有表演的機會,就算上了場,也很少成為主角,也就沒有多少機會進行大兵團作戰。問題是,這並不表示共和國陸戰隊沒有打過仗。不管怎麽說,陸軍(特指正規軍)是應付大規模戰爭的軍隊,輪到動用陸軍的話,往往成為戰爭的主要特征(也就是說,如果不動用陸軍,則往往被定為衝突),所以不到逼不得已或者目的有限,共和國當局肯定不會動用陸軍。問題是,共和國麵對的外來威脅並不少,需要動用軍隊、特別是小股地麵部隊的機會並不少。在這個時候,陸戰隊就派上了用場。按照共和國官方公布的消息,在2035年之後,除掉2041年的中東戰爭,陸戰隊參與的作戰行動是陸軍的20多倍,即絕大部分時候,共和國當局都把陸戰隊當成了唯一可以隨便動用的地麵部隊。別的不說,在非洲地區的軍事行動中,即便需要深入大陸,共和國當局也從未考慮過陸軍,而是全部動用陸戰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