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一百一十章 添油加醋(4/5)

作者:閃爍字數:26002更新時間:2020-02-25 03:15:23

    麵對美軍的巨大投入,共和國海軍要想取勝,也隻能增加投入。

    2月初,在加快部署海上基地的同時,共和國海軍做出了一個非常重大的決定,將正在印度洋上活動的第41主力艦隊與第43主力艦隊派往大西洋,加強第六艦隊(指在南大西洋上活動的艦隊)的實力。

    萬幸的是,這2支航速達到70節的艦隊隻需要4天就能跑完12000千米的航程,從非洲大陸的一端繞到另外一端。可以說,如此高的航速、而且是持續航行速度,賦予了共和國海軍更多的戰術選擇。正是如此,戰後很多人都認為,共和國海軍有意沒有一次性投入全部力量,而是要借此試探美國海軍,並且根據美國海軍的反應來做出戰術調整,因此共和國海軍想在幾個戰場上同時取勝。當然,這種說法的理由並不充分。從動機來看,因為在共和國當局製訂的戰爭計劃中,海軍奪取了製海權之後,西非戰場上的陸軍才會北上,要等到陸軍攻占了摩洛哥之後,中東戰場上的局麵才會出現重大轉變,所以共和國海軍不大可能指望同時在幾個戰場上取勝。再從戰術層麵上看,從中東戰場方向上撤走2支主力艦隊,對該地區的作戰行動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要知道,第41主力艦隊與第43主力艦隊都是以“漢”級主力艦為核心的艦隊,戰鬥力並不差,2支艦隊的炮火投送能力相當於10個陸軍的炮兵旅,而且在打擊某些堅固目標的時候,戰艦上的450千克級與900千克級電磁炮具有陸軍的200千克級電磁炮所不具有的強大威力。

    此舉足以說明,共和國當局做出了孤注一擲的決策。

    道理很簡單,隻要打贏海戰,陸軍就能順利進軍摩洛哥,海軍也能從佛得角群島北上前往直布羅陀海峽,與陸軍聯手封鎖這條至關重要的海峽,讓中東戰場上的西約集團聯軍不戰自敗。如果結果相反,那麽共和國輸掉的就不僅僅是大西洋上的一場海戰,而是西半球戰場上的主動權。

    顯然,換個角度,美國當局在更早的時候就做出了同樣的戰略決策。

    更重要的是,美國海軍作戰艦隊的航行速度並不慢,航空艦隊也能以70節的速度持續航行,而從東地中海到佛得角群島海域的航程僅僅隻有7000多海裏,在東地中海上活動的2支航空艦隊隻需要2天多就能到達佛得角群島海域。

    到2月中旬的時候,雙方在以佛得角群島為中心的海域上投入了13支作戰艦隊。

    如果算上雙方海上基地的模塊船,還有潛艇、兩棲戰艦、補給艦、運輸船等等,在這片麵積不到500萬平方千米的海域裏,集中了大約1500艘、總排水量超過1億噸的各式各樣的艦船,相當於每3300平方千米的海域內就有1艘艦船,而3300平方千米不過就是半徑30多千米的圓麵。由此可見,雙方投入的艦船的密度之大,不但遠遠超過了之前的所有海戰,還達到了非常驚人的地步,甚至可以說,這麽多的艦船擁擠在一起,任何戰術都難以獲得足夠的施展空間。

    事實上,兵力密度最大的不是艦船,還是作戰飛機。

    要知道,到2月中旬的時候,雙方投入的各類作戰飛機超過了15000架,相當於每萬平方千米內有30架作戰飛機,如果將這些作戰飛機平均分布,間隔距離僅有20千米。即便算上大陸上空的作戰空間,作戰飛機的平均分布密度也達到了每萬平方千米20架左右,遠遠超過了其他任何一處戰場。比如在中東戰場上,雙方航空兵的兵力密度就在每萬平方千米10架以內,而合理的數據是每萬平方千米5架。

    說得不好聽一點,如果不是雙方都對勝利抱有希望,而且是很大的希望,如此巨大的兵力密度足以使這場海上決戰失去意義。

    根據戰後公布的一些資料,在這場戰役爆發之前,共和國總參謀部就向統帥部提交了一份應急戰爭計劃,明確提到,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引爆無人潛航器攜帶的戰術核彈頭摧毀附近海域內的所有敵艦船。當然,這裏提到的不是第五代戰術核武器,而是當量在2萬噸以內的增強型裂變彈。從理論上計算,1枚2萬噸級的戰術核彈頭能夠摧毀方圓50千米範圍內的所有艦船,包括海麵下的潛艇,要對付整個戰場上的美軍艦隊,最多隻要500枚戰術核彈頭。毫無疑問,共和國的軍火庫裏肯定不缺少500枚戰術核彈頭,而共和國海軍擁有的長航時無人潛航器的數量也不會在500具以下。

    雖然沒有找到直接證據,但是有理由相信,美國也有類似的計劃。

    從理論上講,隻要任何一方用上戰術核武器,這場海戰就將失去意義。雖然在海麵下引爆的核彈頭不會造成太大的汙染,而且佛得角群島海域遠離文明世界,在方圓數千千米的範圍內也沒有幾座大城市,更沒有幾座大的濱海城市,所以由大規模使用核彈頭造成的附帶影響可以降到最低限度,但是對於交戰雙方來說,這卻是一場災難。說得準確一點,在雙方都想取勝的情況下,哪怕沒有輸給對手,也會遭受重大損失。相對而言,美國當局對勝利的渴望更大一些,所以在戰鬥期間,美國當局反而更能忍耐。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