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卷十四 硝煙漫天 第一百一十章 添油加醋(5/5)

作者:閃爍字數:26002更新時間:2020-02-25 03:15:23

    不管怎麽說,這種“添油加醋”的做法,讓這場原本應該是艦隊做主的海戰變成了一場貨真價實的“海上消耗戰”。

    受此影響,雙方海軍在戰術行動上都非常小心謹慎。

    還未到2月下旬,也就是雙方海軍還在調兵遣將的時候,已經部署到位的航空兵就率先幹上了。在2月21日到26日的6天內,雙方航空兵打了大大小小數十次空戰,其中投入戰機數量超過500架的大規模空戰就超過了20次,平均1天接近4次。也許有人會認為這種大規模空戰的強度不會這麽大,要知道,在J-22與F-4主導的空戰中,格鬥是唯一致勝的辦法,而在格鬥空戰中,即便以雙機編隊活動,一次性投入數百架製空戰鬥機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算上執行打擊任務的戰機,一次空戰的參戰飛機數量超過2000架都不是什麽稀奇事,更別說投入500架戰鬥機了。

    事實上,這種大規模空戰也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一大特點。

    雖然在2062年之前,共和國與美國都開發出了貨真價實的空天戰鬥機,而且都進行了量產,但是在作戰使用中,受對方戰略防禦係統威脅,空天戰鬥機很少到外層空間活動,而在大氣層內,空天戰鬥機的作戰效能不見得比J-22這類戰鬥機高多少。正是如此,在2062年的時候,空天戰鬥機的主要任務不是奪取製空權,而是去轟炸某些特別重要的目標,頂替空天轟炸機產量不足所帶來的問題。比如在2062年10月初,共和國天軍出動100多架空天戰鬥機摧毀了位於美國西部荒漠中的“愛德華空軍基地”,也就是非常著名的“51區”,嚴重削弱了美國的戰爭潛力(僅僅3天之後,美國天軍就以牙還牙,轟炸了共和國的“國家物理實驗中心”,萬幸的是,美國天軍掌握的情報是共和國情報機構故意泄露的,被炸毀的隻是物理實驗中心的一個分部,實驗中心的主體沒有受到破壞)。受此影響,在爭奪製空權的戰鬥中,普通戰鬥機仍然是絕對主力。

    受空戰效率降低影響,空戰的規模自然是越來越大。

    當然,空戰的損耗也大到嚇人的地步。

    在這6天的戰鬥中,美軍損失了4000多架作戰飛機,其中戰鬥機就有3700餘架,而共和國航空兵的損失也小不到哪裏去,海軍丟掉了1800架作戰飛機,陸軍則丟掉了2000架作戰飛機,其中J-22等製空戰鬥機多達1700架,多用途戰鬥機則不到1400架。與巨大的戰鬥機損失率相對的,則是飛行員的巨大傷亡率。按照共和國海軍的統計,在這6天中陣亡的海航戰鬥機飛行員就超過了2061年最後1個季度陣亡飛行員的總和。

    事實上,這麽巨大的損失,也與雙方的戰術企圖有很大的關係。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共和國海軍的戰術企圖,而不是美國海軍的戰術企圖。

    說得直接一點,在雙方投入的艦隊中,共和國海軍的主力艦隊占有絕對優勢,而美國海軍在航空艦隊上占優。為了打一場由主力艦隊絕勝負,也就是殲滅性海戰,共和國海軍就得想辦法削弱美軍的優勢,而在海戰開打之前,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大規模空戰,削弱美軍的航空兵。可以說,就算美國能夠為前線部隊補充損失的戰鬥機,也無法迅速補充損失的飛行員,特別是那些實戰經驗豐富的飛行員。

    美國海軍不是不明白這一點,隻是沒有更好的應對辦法。

    因為共和國海軍掌握著主動權,所以在空戰打響的時候,共和國海軍的主力艦隊一直在戰場南麵徘徊,等待美軍犯錯。說得簡單一點,如果美軍避免損失過多的航空兵,就得主動後撤,就會暴露出戰線上的缺陷,就會給對手可趁之機。更要命的是,在狹窄的海域內集中了太多的兵力,調整部署的難度非常大,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以當時的情況,如果美軍貿然調整部署,結果很有可能會遭到慘敗。在沒有選擇餘地的情況下,除了做出部分無礙大局的戰術調整,比如將艦載航空兵放到後麵去,盡量減少參戰行動之外,美軍隻能針鋒相對的頂住壓力,希望在正麵衝突中削弱共和國航空兵的打擊能力。事實上,美軍確實做好了,為了創造一個良好的決戰環境,在主力艦隊進入戰場、發起決定性的進攻之前,共和國海軍航空兵與陸軍航空兵付出了非常慘重的代價,在戰場附近活動的艦船、以及西非大陸戰場上的地麵部隊也有所損失。

    這種意義不大的消耗戰在2月27日天亮前就結束了。

    隨著美國海軍的4支主力艦隊在加拿利群島西南大約500千米處集結完畢,以45節的巡航速度南下開赴戰場,已經在戰場附近徘徊了10多天的共和國海軍艦隊也揮師北上,把矛頭對準了迎麵而來的美軍艦隊。

    從理論上講,在未來24小時之內,大西洋上規模最大的海戰就將打響。

    也許,這還是整個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甚至有可能承認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海戰!

    如果您覺得《國策》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