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2章 無限江山一草堂(1/3)

作者:熊召政字數:6180更新時間:2023-09-28 10:23:06

    一

    春來惆悵浣花鄉,無限江山一草堂。

    細雨酥泥紅滿路,竹籬楠影綠盈窗。

    每因戰亂傷襟抱,曆盡滄桑壯酒腸。

    流寓錦城聽杜宇,詩人獨自話淒涼。

    坐在杜甫草堂的茶館裏,我寫下這首詩。數年來借助銀翼,頻到成都,也曾抽空三訪杜甫草堂。詩人出身的我,一直想為這草堂寫點什麽,但不知為何,總找不到感覺。此番從峨嵋山歸來,心如青衣江上的行舟,還航行在盛唐的煙雨裏。再來到這成都的杜甫草堂,細細瀏覽柴門花徑,穿過一叢叢凝煙滴翠的新竹,看高大的楠樹把四月的煙雨中的春光,撐了一個滿庭,心中便突然生起無盡的惆悵。於是,就有了上麵這首詩。

    在漫長的中國曆史上,詩人是繞舌的一群。中國以詩國著稱,詩歌在中國,與其說是藝術,不如說是一種生存狀態。在古代,中國的為官者,幾乎沒有誰不會寫詩,他們中產生了許多大詩人,像屈原、宋玉、鮑照、庾信等等。這情形在唐宋兩代尤為突出。在唐有張九齡、王維、柳宗元、元禛、白居易、韓愈、杜牧、李商隱等等;在宋有王安石、晏殊、歐陽修、範仲淹、蘇東坡、辛棄疾、陸遊等等,都是詩壇中雄視千古的人物,同時又都是高官。同以上這些人相比,杜甫官職卑微,所謂工部,比之如今,充其量是個處長級別。但論詩不論官,何足掛齒的小官並不妨礙他獲得“詩聖”的地位。

    中華民族勤勞、智慧,十分優秀,但同時又極盡虛榮之能事,凡事都要誇張。譬如聖人,全世界獲此封號的,加起來恐怕也沒有咱中國多。周公旦是中國政治家中的第一位聖人,孔夫子是中國文化的第一位聖人,有“萬世宗師”之美譽。另外,諸如書聖、草聖、詩聖、棋聖、藝聖、畫聖、歌聖等等,不一而足。發展到當世,愈演愈烈。這種現象的產生,實乃是遠古生民圖騰崇拜的餘緒。聖人是崇高的,不可企及的,我輩仰望,竊竊慚愧自己的愚笨。可是站在這杜甫草堂中,馬上就想到一個問題:為何這草堂,從來沒人稱它為“詩聖草堂”而要直稱為“工部草堂”?難道聖人的頭銜,還敵不過一個級別卑下的工部員外郎?

    二

    公元758年冬,從華州司功參軍任上棄官流浪的杜甫,攜家帶口來到成都,借寓於浣花溪畔。翌年春,在友人的資助下,在浣花溪上遊選了一塊地,蓋起了幾間茅屋。這便是最初的杜甫草堂。杜甫在這裏住了三年零九個月,寫下了兩百四十多首詩,在他死後,草堂數度易主終成廢墟。直到一百多年後,來成都做官的晚唐詩人韋莊,在浣花溪畔找到了草堂遺址,緬懷先賢,他在遺址上頭蓋了一間茅屋,這是後人紀念杜甫的第一座建築。又一百七十年過去,到了北宋神宗元豐年間,有一位名叫呂大防的進士仕宦錦城,在再度傾圯的韋莊版的草堂遺址上又一次重建。這一次規模略大,其壁間繪有杜甫遺像,供人瞻拜。半個世紀後,已是南宋初年,時任成都知府的張燾來到浣花溪邊,麵對草堂凋敝之甚,遂再度培修,新增二十六通石碑,遍刻杜詩一千四百多首,曆時四月而成。經過這次修葺,草堂漸有氣勢,大殊於從前。元明改朝換代之際,草堂毀於戰火。明初,朱元璋的十一子朱椿受封蜀王到了成都,下令重建草堂,這次規模更為宏大。自此,終明一朝,草堂修葺擴建了七次,亭館祠堂,曲水園囿,草堂已成勝景。明末,張獻忠入蜀,殺人如麻,川中浩劫,草堂亦不能免。1670年,清康熙朝川湖總督蔡毓榮履任成都,聯絡四川布政使金淩、成都知府冀應熊倡儀重修。清代曆朝擴建五次。民國期間,地方人士籌款對草堂中的工部祠與詩史堂進行了重建。新中國成立後,草堂成了杜甫紀念館,成立了管理處,向遊人開放。1961年,杜甫草堂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我們所見的草堂建築群,為清嘉慶十六年重修所留下。這穿逗式的民居建築,典型的川西風格。層軒累閣,華堂麗廡,清流散綺,雨浥紅蕖。此般景象,華貴有如王府,與詩人的故居相去甚遠。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