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4章 關於彌勒佛的對聯(2/3)

作者:熊召政字數:7244更新時間:2023-09-28 10:23:06

    年年坐冷山門,接張待李,總見他歡天

    喜地,請問這頭陀得意處有什麽來由

    江西雲居山·真如禪寺

    彌勒的老家在古印度。彌勒是姓,意譯為慈氏,阿逸多是他的名。他是釋迦牟尼的弟子,先於釋迦牟尼入滅。據《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講,釋迦牟尼預言,彌勒將來必定成佛。釋迦牟尼是過去七佛中的最後一位。56億7千萬年後,彌勒將接替釋迦牟尼,成為未來佛。這麽一位侯補佛位的大菩薩,釋迦牟尼的接班人,本來的塑像與印度諸菩薩像大致差不多:短發卷曲,眼瞼下垂,表情嚴肅,凝神入定,妙相莊嚴。可是,他為何變成了現在的這尊嬉皮笑臉的胖大和尚呢?

    這是因為在五代後梁時,有一個叫契此的和尚,身材矮胖,肚子奇大。他言語無常,寢臥隨處,經常用一根竹棍挑著一隻大布袋在鬧市中化緣。他能預言陰晴,為人說禍福,總是靈驗。這位叫契此的布袋和尚於公元917年圓寂時,端坐在嶽林寺磐石上說了四句偈語:“彌勒真彌勒,分身百千億,時時識世人,世人總不識。”契此溘然而逝後,人們這才悟到,原來這位瘋瘋顛顛的胖和尚,就是彌勒佛的化身。於是,人們便按照他的模樣塑成了中國的大肚彌勒佛。這與那位印度彌勒佛的形象,端的相去甚遠。

    上麵抄錄的六幅對聯,與其說是寫給印度彌勒佛的,不如說是寫給中國的布袋和尚的。契此是浙江奉化人。因此,布袋和尚在浙江一帶的香火尤甚。奉化溪口的雪竇山,已被辟為彌勒佛的道場。繼峨嵋、九華、五台、普陀之後,被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佛教名山。雪竇山作為佛教名山,是否為佛教界所接受,這裏姑且不論。去年我曾兩次上雪竇山,山中的資聖禪寺,的確在進行大規模的重建工作。寺中新修了一個金碧輝煌的彌勒殿,上麵所引的資聖禪寺的一聯,便是抄自這座彌勒殿的。資聖禪寺前,有一道數百公尺高的瀑布。故上聯落腳在“高瀑似含禪意”,下聯回到彌勒佛,說“布袋也有佛心”。有關彌勒佛的對聯,可以說,都是從這六個字生發開來的。

    流傳較廣的,是北京潭拓寺的一聯。抓住布袋和尚的身體特征,大肚能容與開口常笑。關鍵在於一“容”一“笑”,天下難容之事,他容得下,世間可笑之人,他盡情地笑。應該說,作為大慈大悲,超度眾生出苦海的佛陀境界,可以容天下難容之事,但不應該笑世間可笑之人的。《紅樓夢》中的“好了歌”,是笑可笑之人的。但智者可以笑而佛者是不可以笑的。佛者的任務是洞開那些可笑之人的心眼,催熟他們的機緣。讓他們開悟,進入到四大皆空,六根俱淨的菩提境界。我常說,佛可學而智不可學。這是因為智者可以用自己超群脫俗的思想與智慧來影響塵世間的生活,他首先成為了自己智慧的實惠者。他看到那些為了追逐名利、金錢和女人而勞碌奔波並執迷不悟的眾生相時,常常以第三者的態度投之以輕篾的一笑。而佛則不然,他永遠都不會是隔岸觀火的第三者,他要救助“恍惚”和“失心”的人,讓這些人心中的蒙垢消失,顯現蒼空般的潔淨。他告訴人們,清淨無為才是真正的福田。盡管,酒色財氣的束縛使人們看不到真正的福田在哪裏,或者找到了也不願意耕種。佛以他的移山心力來教誨他們,開悟他們,容忍他們受到惡欲蒙蔽時所犯下的種種過錯。但是,他是不會取笑他們的。“笑”是侮謾眾生的表現,佛怎麽會這樣做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