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23章 讓曆史複活(4/5)

作者:熊召政字數:12222更新時間:2023-09-28 10:23:09

    通覽明史,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張居正是明朝二百七十年間最有權勢,同時也是最有能力的一位首輔。這不僅僅因為曆史給他提供的機遇最好;更重要的是,沒有哪一位首輔,登位之前,像他那樣作了如此充分的準備。

    稍有政治經驗的人都懂得,提出一套符合國情民意的改革方案雖然不易,但比起將這方案變成實實在在的成果,則又要容易得多。舉凡思想家,都可以擔當設計師的角色,但擔任工程師的政治家們,不但需要道德上的勇氣,更需要把藍圖變為現實的卓越智慧。我認為,張居正便屬於這樣的政治家。

    隆慶元年,張居正剛入閣成為末輔,懷著對新皇上的期待,四十二歲的他,便虔敬地向穆宗獻上了一道洋洋萬餘言的《陳六事疏》,從省議論、振紀綱、重詔令、核名實、固綱本、飭武備六個方麵詳細闡述了自己的改革主張。所涉內容,涉及吏治、綱教、經濟、軍事諸領域。胸無大誌的穆宗,隻願意沉湎酒色,哪願意如此大刀闊斧地重振乾綱。他隻是敷衍地讚揚了幾句,便擱置不管。張居正作此試探,知道時機並未成熟,於是繼續耐心等待,六年後他的這一份完備的改革文件,終於成了他實施“萬曆新政”的政治綱領。

    關於“萬曆新政”的功績,已有不少海內外的曆史學家作了詳細的分析和充分的肯定,不用我在此贅言。我要說明的是,正是張居正的改革,使本來氣數已盡的朱明王朝突然枯木逢春,獲得了難得的“中興之象”。可是,正是這樣一個“宰相之傑”,死後卻遭到了最為殘酷的清算。萬曆皇帝一麵享受著張居正改革帶來的福惠,一麵下令把張居正的封贈全奪、家產盡抄、親人或死或謫。萬曆皇帝的這個態度,導致張居正死後半個世紀,滿朝文武竟無人敢提及他的名字。

    張居正的功績,說明中國“士”階層在政治舞台上的獨特作用;而他的悲劇,又深刻揭示了極權統治的寡恩與殘忍。

    1998年暮春,動筆寫《張居正》之前,我曾專程去了一趟張居正的故裏湖北省江陵縣,站在他的墓碑前,我吟了一首絕句:

    四百年前事可疑,江南又見鷓鴣飛。

    杜鵑舌上煙波裏,立盡斜陽是布衣。

    中國的與官場無涉的知識分子,常以布衣自謂。至今,我這個布衣還記得,那一縷慘淡的夕陽,是如何陪伴著我,在張居正的雜草叢生的墓地上作孤獨的徘徊。偉人們死後的蕭條本屬正常,但我仍不免暗自思忖:從商鞅的被車裂到張居正的滅門之禍,果真是中國古代改革家的必由之路麽?張居正推行改革之時,也曾下定了“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決心。可是,如果真的給他第二次生命,他還會有那挽狂瀾於既倒的幹雲豪氣嗎?

    張居正的悲劇,不僅僅具有封建性,更具有民族性;不僅僅具有政治性,更具有文化性。中國的政治生活,曆來是粗暴且僵硬的,缺乏靈動的生氣與恒久的激情。張居正正是想把靈氣與激情引入政壇,這就注定了他的不可避免的悲慘性結局。

    三 生於憂患,死於憂患

    我一向固執地認為:讓曆史複活,使今天的人們能夠從遙遠的過去審視當下,洞察未來,這不僅僅是曆史學家的責任,同時也是作家的責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