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24章 從《張居正》談曆史小說的創作——在武漢大學的演講(3/5)

作者:熊召政字數:21614更新時間:2023-09-28 10:23:09

    一、我的大三峽

    《張居正》動筆伊始,是1998年,正值我們國家的三峽工程開工。當時,我寫下的第一行字是“我文學生涯中的大三峽工程也開始了。”

    我準備用五年的時間寫《張居正》。動筆之前,我的前期準備工作已經做完,我已用了五年的時間研究明史。從1998年開始,再花五年將《張居正》寫完。

    所謂君子行必有方,動筆之前,我於98年清明節獨自驅車到荊州去尋找張居正的墳墓。張居正是江陵人,他的墓地在沙市近郊。荊州沙市合並後,這墳墓便在荊州城內。可是,當我費盡周折找到這座墳墓時,我簡直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象,一塊殘碑,一杯黃土,荒草林立,周圍是一個巨大垃圾場。比這景象更可怕的是,我走進荊州城中,問了許多人,皆不知道張居正的墳墓在哪裏,甚至也不知道張居正這個人。

    當時,我心中就產生了巨大的蒼涼感。這個被梁啟超稱為中國古代六大政治家,在中國宰相係列裏如此輝煌的一個人物,可是他家鄉的後代人,卻很少有人知道他。

    我好不容易找到他的墳前,按照最民間的方式,燒了一點紙錢,並且輕輕告訴他,“我要把你複活!讓我們這個善於健忘的民族,重新記住你。”我認為,整個民族對我們列宗列祖精英人物的失憶,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悲哀。我對他(張居正)說:“你很孤獨,但不悲哀。活著的人才是悲哀的。”我們的後代子孫離曆史再遙遠,也沒有理由忘記列宗列祖。如果忘記他們,我們就沒有自己的民族身份與記憶。給他燒了紙錢之後,當天我就返回武漢,晚上,在孤燈之下,我開始了《張居正》的寫作。

    二、為什麽選擇張居正

    我始終認為寫什麽比怎麽寫更為重要。為什麽我要選取張居正這樣一個人物呢?

    90年以後,我一度非常苦悶。中國的改革走到當時那一步,可謂舉步維艱。我總在想,曆史上究竟有沒有與我們今天改革相似的地方?懷著對這一問題的巨大興趣,我順著曆史的軌跡,一層一層往下看。結果,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規律:從秦始皇到光緒皇帝,曆史上的皇帝係列,幾乎走的是江河日下的路線,中間盡管有幾次中興之象,如漢武帝、唐太宗,但整個大的曲線走勢是由高到低。

    可是從李斯到翁同和這樣一個宰相係列,卻一直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之上。為什麽皇帝係列江河日下,而宰相係列始終維持一個較高的水準呢?這是因為中國的皇帝是世襲製,生下來你是太子,你就是皇帝。但中國宰相沒有世襲製,隻能一步一步依靠自己的才能幹上去,所以,每一個宰相都是靠自己的能力奮鬥出來的。對宰相而言,競爭機製和遴選機製一直在發揮作用。

    同時,我認為政治家和國務活動家這兩種人,在我們中國,是大量存在於宰相而非帝王。但綜觀90年代的小說、電視,為什麽他們偏偏大量寫皇帝,而且誤導我們的讀者,以為我們的曆史都是帝王創造的呢?

    與父傳子、子傳孫的皇帝相比,從整體上看,我覺得宰相的政治智慧要高出很多,這是他們在幾十年的錯綜複雜的國務活動中磨礪出來的。他們不僅知道國情,也知道民情。基於這種分析,我就決定要寫出一個宰相之傑來。

    這樣,我就從李斯到翁同和這樣一個宰相係列中去找,找到了幾個。在這幾個中間,反複比較。比如王安石、商鞅、趙普、張居正、諸葛亮。所有這些人,我以為對今天最有啟發意義的是張居正。因為他領導的萬曆新政,是一場經濟改革。同我們今天進行的改革有很多相似之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