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25章 我眼中的張居正——在荊州市長江大學的演講(2/5)

作者:熊召政字數:15306更新時間:2023-09-28 10:23:09

    因為我是湖北人,所以我經常想到,一個今天的湖北人和一個400多年前的湖北人穿越時空,進行一種心靈的交流,由於有著相同的楚文化基因,可能隔膜和誤解會少很多。

    二

    我知道張居正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上個世紀90年代初我下海經商,1992年,小平同誌南行之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我在深圳見到一個商界的朋友。那天晚上我和那個朋友在一起喝咖啡,談到“改革”這個話題。他講,中國曆史上有很多改革,開始的時候很順利,後來都夭折了。唯獨明代的張居正,他在世的時候改革是很成功的,隻是在他死後才遭到清算。

    之前,我隻知道張居正這個名字,並沒有很認真地去研究他的萬曆新政。這次談話以後,我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第二天就去翻看明史。結果發現,明史中關於張居正的記載非常簡單——肯定他執政的成績,但把他列為“權臣”。什麽是權臣呢?就是一個大臣使用了自己所不具備的權力。權臣在中國曆史上的評價並不是一個褒義詞,而是和佞臣、奸臣、庸臣一起,作為貶義詞來使用。

    後來,我不僅讀到了朱東潤先生對他稱讚有加的《張居正大傳》,也看到了黃仁宇先生在《萬曆十五年》中對他的評價。這就促使我去研究更多的關於張居正的材料。在研究的過程中,我慢慢找到了一條清晰的思路:張居正當首輔、實行萬曆新政的時候,明代已經是吏治敗壞、土崩魚亂了。它同小平同誌倡導改革開放所處的時代背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第一是整個國家的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第二是國家機器運轉不靈,第三是人心思變。張居正進行改革時候的明代就是這樣一個狀況。

    其實,在張居正35歲的時候,明代就已經很糟糕了。他32歲時在翰林院裏麵當一個六品的翰林院編修。當時是嚴嵩當政,嘉靖皇帝坐朝,信任並依靠奸臣嚴嵩。這個嚴嵩當了二十多年的首輔,賣官鬻爵,昏庸至極,明代的吏治在他手上,可以說是徹底地變壞。張居正看不慣嚴嵩的那一套,但人微言輕,對政局起不了任何影響。他眼見沒辦法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於是就辭官回家,在荊州呆了5年。這5年的荊州生活,實際上就像諸葛亮在隆中一樣。當年諸葛亮在隆中隱居,靜心分析天下局勢,後來等劉備前來拜訪時,他不僅條分縷析地分析了天下形勢,還給劉備想好了具體的對策。張居正在荊州那幾年,實際上做的是和諸葛亮同樣的功課,就是在冷板凳上研究國家政治。

    後來,嚴嵩當政後期,官場上對這位奸相的怨言漸多,而當年賞識張居正的徐階又入閣當了次輔。這時候,張居正覺得自己有可能在政治上有所建樹,於是在他37歲時第二次離開了荊州,回到京城。他這一次離開荊州,一直到54歲時才回來。

    張居正到了京城以後,由於徐階的幫助和很攜,很快就當了國子監的教務長。嘉靖四十四年,嚴嵩垮台,徐階當了首輔。由於他的推薦和支持,張居正從此青雲直上。僅三年時間,就從五品官晉升為文淵閣大學士,並入閣當上了輔臣。由於這個勳職,張居正成了炙手可熱的一品大臣。這一年,是隆慶元年,張居正42歲。也就是說,他42歲就進了國家的權力中樞,主管軍事,相當於今天的中央軍委常務副主席。這時,他感覺自己26歲考中進士以後(特別是在荊州隱居的5年)一直在思考的國家問題,有可能通過改革來尋找解決的答案,於是就寫了一道改革的奏章《陳六事疏》,從國防、吏治、財政、公文、賦稅等六個方麵論述了朝局進行改革的必要性,呈遞給了隆慶皇帝。

    這時的隆慶皇帝30歲,剛剛登基。他在登基前一直沒有正式的太子名份,因為他的父皇嘉靖皇帝一輩子迷信,自從太子死後,就相信一個道士的話,認為自己在世時不能再立太子,如果立太子就是二龍見麵,必有一剋,這樣一來,本來順理成章成為太子的朱載垕,一直熬到父皇死後才正式接班。十幾年的壓抑扭曲了他的性格,使他變得非常懦弱,隻想著怎麽把皇帝的位置坐穩,根本就不想改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