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25章 我眼中的張居正——在荊州市長江大學的演講(3/5)

作者:熊召政字數:15306更新時間:2023-09-28 10:23:09

    隆慶皇帝是個典型的和稀泥的老好人,既不願改革,也不會隨意地去處罰大臣。他看了《陳六事疏》後,簡單地批了幾個字,大意是說“我看到你的奏章了,知道你對我很忠誠”,然後就把奏章交給了內閣。而這個時候的內閣正狼煙四起,徐階和另一個有能力的大臣高拱為了爭奪首輔的位置,鬥得你死我活,根本沒有精力去做實事。

    通過這件事,42歲的張居正意識到自己的機會還沒有來到。這個時候,他既沒有一點怨言,也沒有像一般知識分子那樣恃才傲物。按照清流知識分子的一貫作風,如果自己建議沒有被采用,就會把烏紗帽往牆上一掛,辭官走人。這種態度使很多知識分子失去了為國家服務的機遇。張居正不是這樣。他繼續忍受寂寞,在次輔的位子上穩坐冷板凳,不出頭,耐心等待機會。

    張居正這種善於忍耐的品格,為我們的知識分子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

    三

    穩坐冷板凳期間,張居正並不是一味等待,而是從自己能管轄的事情入手,一點一點為自己設計的改革鋪路。比如說,軍事問題,在他手上出現了一個極大的事件,就是蒙古問題。蒙古一直和明朝政權在打仗。蒙古和漢人的戰爭從朱元璋建立明代開始,兩百多年一直沒有停止過。張居正主管軍事,首先要關注的就是蒙古問題。

    這時候,出現了一個意想不到的事件:蒙古王俺答的一個孫子巴漢那吉因為對婚事不滿,跑到了大同向朝廷歸順。大同當時的總督(相當於今天的軍區司令)叫王崇古,他把巴漢那吉留下,並把這件事立即上報給朝廷。張居正知道以後,第一反應是:這個人是蒙古王的孫子,一定要待若上賓,並及時送回去。他讓王崇古負責把巴漢那吉送回蒙古。

    蒙古王俺答聽說孫子被漢人扣住,準備用武力討回孫子。就在他打算發動戰爭之際,王崇古作為明廷代表親自把巴漢那吉送了回來,並對俺答說,希望他們家族和睦,不要起內訌。俺答很感動,心裏頭已有了和明廷和好的意思。蒙古人每年之所以要和漢人打仗,是因為蒙古人沒有漢人的茶活不下去,他們吃了牛羊肉以後,要靠茶來消化。茶對他們來講是最緊俏的資源。當時最好的交通工具是馬,而最好的馬在蒙古。那時用蒙古的馬來換漢人的茶葉這一生意是被中央控製的,民間不能私自進行貿易,影響了茶葉與馬的流通。

    由於不準民間與蒙古做邊貿生意,因此經常因為搶奪資源而發生戰爭。雙方曠日持久的打仗,越打仇恨越深,因此一直無法和解。嘉靖朝期間,有一個兵部侍郎楊繼慎看到這個問題,於是向皇上建議開放邊關,與蒙古人做生意,經果被嘉請皇帝處死,理由是勾結仇寇,連支持他的首輔夏言也被腰斬。嚴嵩就是因為反對這件事而得到嘉靖皇帝的賞識當上了首輔。這一次張居正摸清俺答確實有和好之意,於是不畏風險再次向皇上建言,力主把邊關打開,讓蒙漢之間做生意,官方做官方,民間做民間,就是計劃內計劃外經濟一起搞。皇上同意了張居正的建議,在口外開發了一個板升城做貿易地,這個板升城,就是今天內蒙古的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這個地方算是明代的第一個濟特區,就像小平同誌搞的深圳特區。

    於此同時,蒙古王俺答也被明廷賜封為順義王,並與漢朝定下長久和好的盟約。自那以後,蒙古人與漢人融為一家,在長達70多年的時間裏,蒙古始終和明王朝保持著良好的關係,沒有發生過重大的軍事戰爭。

    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隻要曆史能提供一個給機會,張居正就會立刻抓住。

    這件事發生在隆慶四年,張居正還是次輔。我在和明史專家討論張居正時,他們給我提建議,讓我從隆慶四年寫起,就是從1569年寫起,從俺答歸順寫起。我也覺得這段曆史可寫,但我考慮到自己小說的結構和主旨,其重點不在民族問題上,就沒有寫這段曆史,隻在後麵有所回顧。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