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章 把話說到對方的心坎上(4/5)

作者:王迪字數:34410更新時間:2023-09-30 19:48:45

    因此,在“說”之前,你要明白,對方想聽什麽、愛聽什麽、最需要什麽,否則,說了還不如不說。也就是說,要揣摩聽者的心理。

    首先,你要清楚地了解對方的過去。當然,你不需要像一個偵探一樣事無巨細,因為你需要的不是他的全部,隻需留心他的日常言行,傾聽周圍人群的談論,你就會對他的處世風格、性格愛好、優長缺點等了如指掌。

    然後,你要關注對方的現狀。你跟對方交流,應該是有目的的。知道對方的現實問題和急需之處,你在說的時候就不會無的放矢。

    最後,你要為對方提點建議。說,總是有一定內容的,而且這些內容必須傾向於為對方解決問題,創造未來。也許你說的東西不一定非常管用,但沒關係,至少你“說”的目的已經達到,你們的關係也會因為默契的交流而更加密切。

    記著,在人們饑餓的時候給他半塊饅頭,比在他富有時給他十根金條更能讓人刻骨銘心。

    注意洞察對方的心理需求

    俗話說:牽牛要牽牛鼻子。說話同樣如此,這就需要洞察對方心理,了解對方的心理需求。切不可“哪壺不開提哪壺”。

    有一次,相聲演員侯躍文對他父親侯寶林說:“爸爸,我最近聽到一些反映,說商店裏某些服務員的態度差,常給顧客吃‘冷麵’。我想寫段相聲諷刺一下。”

    侯老聽了,沉思了一會兒,說:“你想諷刺服務員,可你了解他們嗎?工資不高,上班一站就是八九個鍾點兒,多辛苦!再說,哪家不興有個不順心的事?誰能老有笑模樣?又沒吃‘笑素’!顧客裏頭也有搗蛋的,遇上那號人,你樂得起來?我不是說服務員有缺點就不能諷刺,得先去搞點調查研究,了解他們的工作和生活,體諒人家的難處,那才能寫出感情,批評得入理。”

    侯老的一席話,充分體現了對他人的理解。隻有理解他人的心理,了解他人的喜怒哀愁,才能把握好說話的內容與分寸。

    那麽人的心理需求究竟是什麽呢?較全麵、有影響的研究要屬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和欲望是多種多樣的,具有全麵性和複雜性,歸納起來有五個層次:(1)生理需要,這是人類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包括吃、喝、睡、性及其他生理機能的需要;(2)安全需要,包括工作、身體、老年生活的安全保障,要求生命財產不受損害;(3)群屬需要,也叫社交需要。指希望親友、同事關係融洽,希望自己歸屬到某個群體或集團,成為其中一員,有所依靠,得到照顧;(4)尊重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個人品格、能力和成就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讚賞,得到社會的承認;(5)自我實現的需要,希望實現自我的理想和抱負,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的才智,得到全麵而自由的發展。對尊重需要的滿足程度及形成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的程度。因此,有的時候我們對他人說一句尊重和讚揚的話,也許是微小的,但取得的效果卻是巨大的。

    曾有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從一班大學生中挑出一個最平庸自卑,最不招人喜歡的姑娘,特意安排她的同學對她改變看法,對她表示喜愛和讚揚。於是,從這天起這個姑娘周圍充滿了讚揚和熱心的幫助。有人誇她,有人說她心靈手巧,有人送她禮物,有人每天與她一起回家……奇跡發生了,一年以後,這個原本默默無聞,自卑感很強的姑娘變得活潑開朗,有說有笑,充滿自信,她的學習成績和儀表風度和以前比也大有改善,像是換了個人。

    說話確實有這樣的魅力,隻要你懂得一個人最需要什麽。

    於細微之處下功夫

    了解他人的心理不僅要抓住對方大致的心理波動,而且要於細微之處下功夫,利用細小的刺激來影響特定情形下的心理,使說話既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又有極強的針對性。

    1971年7月29日,基辛格率代表團秘密訪華,進行打破中美中斷20年外交僵局的談判。來華前,尼克鬆總統曾不止一次為他們設想這次會談的情形,以為中方會大拍桌子叫喊“打倒美帝國主義”,勒令他們退出台灣,滾出東南亞。為此基辛格一行非常緊張。

    但事實出乎他們的意料。周恩來總理在釣魚台國賓館親切會見了他們。周恩來總理微笑著握著辛基格的手,友好地說:“這是中美兩國高級官員二十幾年來第一次握手。”當基辛格把隨行人員一一介紹給周恩來時,他的讚美更出乎他們的意料。他握住霍爾德裏奇的手說:“我知道,你會講北京話,還會講廣東話。廣東話連我都講不好。你是在香港學的吧!”又對斯邁澤說:“我讀過你在《外交季刊》上發表的關於日本的論文,希望你也寫一篇關於中國的。”最後他握住洛德的手:“小夥子,好年輕,我們該是半個親戚,我知道你的妻子是中國人,在寫小說。我願意讀到她的書,歡迎她回來訪問。”

    周總理簡短的歡迎詞裏蘊含了高超的說話技巧。他認識到基辛格一行的緊張心情,在嚴肅的外交場合,他有意淡化了政治角色,而是抓住細微之處,拉家常似的,對其語言才能、論文、家庭成員進行了一番巧妙的讚美。既親切又得體,緩解了對方的緊張情緒,使對方對中國領導人頓生敬意,認識到中國人民的友好態度。真是一箭雙雕。

    周恩來總理能做到這一點,是事前大量細心準備的結果。他先對基辛格一行的工作、生活資料做了一定的了解,準確地找出他們在外交場合一般不為人所提及的細小之處。同時對他們來華心理做了大致分析。這樣才會有外交場合出色的表現,親切的言辭。

    人的心理有相對穩定的一部分,但也有不穩定的部分,往往隨氣氛和場合的變化而變化。細心的人就非常善於捕捉對方此時此地的心境,加以適當的語言表達。

    元旦晚會上,大家都興高采烈,有說有笑,台上節目精彩紛呈。在角落裏,隻有小王一個人悶不作聲,心事重重。這時主持人發現了他的變化。他想:“小王平時表現挺積極,做事挺熱情,今天怎麽了!”他又想到小王是新來的學生,可能想以前的同學、朋友了。他就對大家說:“小王是這學期剛轉咱們班的。平時各方麵表現很積極,與同學關係也很融洽,我們現在就像是一家人了,共歡樂,共進步。現在,讓小王為我們唱支歌,好嗎?”小王聽了這番話,被深深感動,感到了新班集體的溫暖和凝聚力,很快與大家融在了一起。

    主持人是很細心的人,善於觀察他人心理的細微變化,並用讚美、鼓勵的話解開其心中的不快。如果是個馬大哈,隻顧自己開心,那麽氣氛一定不會很融洽。

    從語言去了解對方的想法

    與人交流要想洞悉他人的心思,通過對方的語言去了解對方的想法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

    1.從音色了解對方的心理與性格高昂的聲音中如果尖銳響亮,通常是無法抑製自己的感情而憤怒的時候,同時也是感到緊張的時候。對方發出這種聲音時要特別留意。相反,情緒平和安詳,覺得對方的身份比自己低時,音頻會放低而帶有沉重感。當對方充分理解自己所說的話時,語調也會漸漸變沉變低。換言之,聲音語調的高低是判斷對方緊張感的關鍵。而若要激勵他人,則切莫選擇其感情激動時,這樣反而會適得其反,達不到所想要的效果。

    聲音的大小和個人的性格有密切的關係,喜歡大聲怒吼的人通常支配欲強,喜歡單方麵貫徹自己的意誌,以自我為本位。聲音小者,多半性格內向或習慣壓抑自己的感情。

    另外,聲音顯得單調而沒有抑揚頓挫的韻律時,通常是對對方抱有冷淡的感情,或不想與之打成一片。精神上處於不安的時候聲音也會變得單調。覺得無聊或懶得回答時,聲音也會漸漸失去韻律感。有韻律感,顯得生機勃勃的聲音,是與朋友交談或對對方有親近感時所發出的。在購買想要的東西時,聲音自然會流露出韻律感。

    2.從遣詞造句上判斷其性格、特點卡耐基認為:經常愛把“我”或“俺”掛在口上的人,多驕傲自負,自我表現欲強,容易走向專橫霸道;喜歡借用名言的人則多是權威主義者。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李彼得和懷特的研究,霸道型的老板——即領導人為專製型的團體成員,都很容易說“我”;而領導人為平均主義者的團體成員,則比較喜歡說“我們”。經常用單數第一人稱的人,獨立心及主體意識都比較強,而一向使用複數人稱者,則比較沒有個性,其中以團體埋沒或附庸型的人居多。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