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節 牡丹與文化藝術(2/5)

作者:張曦字數:16336更新時間:2023-10-03 22:50:28

    慈禧與牡丹

    慈禧,清代皇後,自幼受民族傳繁育文化的薰陶,非常喜歡牡丹。在故宮禦花園和其他園林園中種了許多牡丹,就在她“垂簾聽政”時曾將牡丹定為國花,並於頤和園修築國花台。

    花木蘭與牡丹

    花木蘭,相傳隋唐時延安花源村人,她是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以抗敵禦邊,替父從軍而留芳千古。她在“壯士十年歸”時,路過洛陽、長安,看到當地農家種了許多美麗的牡丹,於是將種子采集後,親手種於萬花山上。她的家鄉就在萬花山下。

    蒲鬆齡與牡丹

    蒲鬆齡,清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他善於用“鬼神”小說來揭露現實的陰暗麵,輯成《聊齋誌異》一書。文筆流暢,寓意深長,其中有以牡丹為題材的兩篇小說《葛巾》和《香玉》,以花寫仙,以仙喻人,文章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和史料性。

    周家琪與牡丹

    周家琪,是我國當代著名的牡丹專家,北京林學院花卉教研組主任,畢生致力於牡丹的研究工作,他所主持的“牡丹芍藥花型研究”課題獲林業部科成果二等獎。

    他1986年逝世後,由北京林學院園林係牡丹研究小組劉淑敏、王蓮英、吳滌新、秦魁傑等同誌,將其生前研究成果整理出書,書名《牡丹》,為中國牡丹的研究寫了光輝的一頁。

    喻衡與牡丹

    喻衡,中國當代牡丹專家,現為山東農業大學教授,致力於中國牡丹,主要是菏澤牡丹與洛陽牡丹的研究工作,並親自考察過江浙一帶。著有《曹州牡丹》、《菏澤牡丹》、《牡丹花》等專著。

    翟樹勳與牡丹

    翟樹勳,河南園藝家,牡丹專家,滎陽人,曾任洛陽市政協委員,河南省園藝學會事理,洛陽市牡丹公園工程師。他為洛陽牡丹的恢複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一生從事牡丹的栽培和研究工作,對牡丹品種了如指掌。在他晚年,因眼疾,視力減退,但他仍賃著以往積累起來的實踐經驗,隻要用手摸一下牡丹的葉子或芽子,便知道是何品種他熟知200多個品種,被同行譽為“當代的活牡丹譜”。

    牡丹史話

    牡丹文化是中國古老文化一個組成部分。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而中國牡丹也伴隨中國文化早在公元8世紀傳入日本。到了18世紀傳入英國,種在邱園,以後又從上海引去30多個品種。以後,法國傳教士把野生在我國雲南的黃牡丹、紫牡丹先後引去法國。到了1936年,英國又引去了我國西藏野生的大花黃牡丹。美國也於19世紀從我國甘肅南部卓尼得到了紫斑牡丹。就這樣,英法、美和日本利用中國原產的這些野生種與栽培種進行種間反複雜交,先後培育出了各自國家的牡丹品種係列。現今美國已有400多種,法國與日本也皆在200種以上。這些品種或雜交係列,考其根源均來自中國。有人常說“在近代月季花的生命中,流著中國月季的一半血液”、我們可以自信地說,在當今世界上所有牡丹的機體中,全部流淌著中國牡丹的血液。

    “競誇天下雙無絕,獨立人間第一香”。牡丹是我國特有的木本名貴花卉,花大色豔、雍容華貴、富麗端莊、芳香濃鬱,而且品種繁多,素有“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稱,長期以來被人們當做富貴吉祥、繁榮興旺的象征。

    中華民族是一個愛美的民族、愛花的民族,尤其鍾愛牡丹。我們的祖先愛牡丹、種牡丹的曆史幾乎和他們生息繁衍、發展壯大的曆史一樣深厚悠久。

    牡丹,原為陝、川、魯、豫以及西藏、雲南等一帶山區的野生灌木,散生於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坡和林緣。我國牡丹的種植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1972年甘肅武威東漢壙墓中發現的醫簡中已有牡丹入藥的記載。

    牡丹作為觀賞植物始自南北朝時期,文獻多有記載。劉賽客《嘉記錄》說:“北齊楊子華有畫牡丹”,牡丹既已入畫,其作為觀賞的對象已確切無疑。謝康樂更具體指出種植的具體情況:“永嘉水際竹間多牡丹。”(《太平禦覽》)近代生物學先驅達爾文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寫的《動植物在家養情況下的變異》一書中說,牡丹在中國已經栽培了一千四百年“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推到一千四百年前,那是公元五世紀,即南北朝初年,和中國牡丹的栽植曆史大體相屬。

    隋代,隋煬帝(公元605~618)時“辟地周二百裏為西苑……,昭天下境內所有鳥獸草木驛至京師(今河南洛陽)。易州(今河北易縣)進二十箱牡丹”。《隋誌素問篇》中說道:“清明次五時牡丹華。”這又足以說明牡丹作觀賞植物則規模更大。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