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節 牡丹與文化藝術(4/5)

作者:張曦字數:16336更新時間:2023-10-03 22:50:28

    在江南,明代以江陰牡丹為盛。此外杭州、蘇州、上海也有不少種植。廣西灌陽也產牡丹,據明代《廣西通誌》記載,在廣西“牡丹出靈川、灌陽,灌陽牡丹有高一丈者,其地名小洛陽。”

    清代(公元1644~1911年),曹州牡丹的栽培就更盛了,取亳州而代之。《曹縣誌》雲:“牡丹非土產也,初盛於雒下(今陝西省雒南縣),再盛於亳州,彼時已六、七百種,分五色排列,敘至於今,亳州寂寥,而盛事悉歸曹州。”“曹州園戶種花如種黍粟,動以頃計,蓋連畦接畛也。”(《曹州牡丹譜》)。蒲鬆齡在他寫的《聊齋誌異》一書中,也曾有“曹州牡丹甲齊魯”的記述。這時,曹州城東北各村栽培牡丹已很普遍。有以養花為業者,成園成圃者很多,其中尤以王李莊、洪廟、毛莊、趙樓各村為冠。道光年間趙玉田在村北建花園,專養牡丹、芍藥,集本村之大成,園之周圍樹之以桑為籬,名曰“桑籬園”。著有《桑籬園牡丹譜》,其中記述了151種,內稱:“山左十郡二州,語牡丹則曹州獨也。曹州十邑一州,語牡丹則菏澤獨也。”“菏澤為郡為裏者,不知其幾,語牡丹之出,惟有城北之一隅,魯山之陽,範堤之外,連延褒不能十裏。”其後,有《綺園牡丹譜》,核其名者百四十有奇。並雲:“穀雨後往觀,見姹紫嫣紅,含蕊皆放,交錯如錦,奪目如霞,灼灼似群玉之競集,煌煌若五色之相宣。”當時栽培麵積已達500多畝,每年輸出十餘萬株,運往廣州|、天津、北京、漢口、西安、濟南等地出售。其中運往廣州者為最多,收益亦大。當地農民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諺:“種果樹莫若木瓜、柿子,養花木還是牡丹、芍藥。”再加上社會上的愛好,菏澤人善於種花,以及牡丹根皮可供藥用,所以菏澤牡丹,常期發展,曆久不衰。

    在清代,甘肅大部分地區也有牡丹栽培。而以蘭州、臨夏、臨洮一帶為栽培中心地。清末編篡的《甘肅新通誌》曾有牡丹在甘肅“各州府都有,惟蘭州較盛,五色具備”的記載。延安萬花山,位於杜甫川內花源頭村對麵,這裏盛產牡丹。清·嘉靖修《延安府誌》中記有“花源頭產牡丹極多,樵者以之為薪。”附近群眾有在農曆四月初八到此賞花的習俗,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

    江南牡丹中有寧國牡丹和銅陵牡丹。據1936年編《寧國縣誌》載,“寧國、蟠龍素產牡丹,以白、黃為貴,”關於銅陵牡丹,據《銅陵縣誌》載:“仙牡丹長山石竇中,有白牡丹一株,素豔絕麗。相傳為葛洪所種。”葛洪為晉代人,按此傳說,以有1600年的曆史。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牡丹得到恢複和發展。目前,菏澤牡丹栽培麵積已達5萬餘畝,600多個品種,已成為世界上麵積最大、品種最多的中國牡丹栽培、觀賞、科研中心,堪稱世界之最。

    中國牡丹栽培的曆史,形成以黃河中、下遊為主要栽培中心,其它地區為次栽培中心或重要栽培地的格局。隨著朝代的更迭,牡丹栽培中心隨之變換,但主要栽培中心始終位於黃河中、下遊地區。其轉移過程為:洛陽(隋)—長安(唐)—洛陽(五代、宋)—亳州、曹州(明)—曹州(清)。這是中國牡丹品種群形成和發展的主線。除此之外,還有幾個發展中心:一是長江三角洲、太湖周圍及皖東南;二是四川盆地西北隅的成都、彭州;三是甘肅的蘭州、臨夏;四是廣西的灌陽。

    中國牡丹從野生引入觀賞栽培,已有1650年左右的曆史。栽培品種從單瓣花逐步演化成複瓣、重瓣乃至台閣型。促使牡丹品種向重瓣化演進的主動力是良好的栽培條件。已知將品種的優良性壯和枝變,通過嫁接固定下來,由之,新品種大量湧現。

    總之,從唐代起,就推崇牡丹為“國色天香”,由於曆代舉國一致地珍視和喜愛,掀起了一次次的牡丹熱潮。實際上已經賦予牡丹以國花的地位。盡管朝代更迭,花王牡丹,統領群芳,國色天香的崇高地位,從未動搖!牡丹在中國人民心目中,影響之深遠,聲望之顯赫,地位之尊容,是其它花卉所不可企及的。

    詩畫裏的牡丹

    《牡丹》白居易

    絕代隻西子,眾芳惟牡丹。月中虛有桂,天上漫誇蘭。夜濯金波滿,朝傾玉露殘。

    性應輕菡萏,根本是琅玕。奪目霞千片,淩風綺一端。稍宜經宿雨,偏覺耐春寒。

    見說開元歲,初令植禦欄。貴妃嬌欲比,待女妒羞看。巧類鴛機織,光攢麝月團。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