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節 菊花名地(2/3)

作者:張曦字數:6112更新時間:2023-10-03 22:50:30

    小欖菊藝及賞菊淵源

    小欖人喜愛種菊,曆史悠久,相傳在南宋鹹淳九年,度宗為追查胡妃出走,發生南雄珠璣巷居民南遷之役。鹹淳十年(1274甲戌)珠璣巷有部份難民逃至小欖,見這裏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黃菊遍野,溢香流金,便在此定居墾殖,建立家園從此,小欖人便與菊花結下不解之緣。

    到了明代,小欖藝菊之風已盛,菊花的栽培已很普遍。據當時任明朝南京禮郎尚書的裏人李孫宸所撰之《兩欖風景地勢圖說》文,已有“五鬆六路三丫水,洞梅花十二橋,歲歲菊花看不盡,詩壇酌酒賞花村”的讚美之句,足以說明那時的小欖人已好藝菊,每年菊花盛放之時,聚集三五知已,酌酒賞花,籍此遣興已成習慣。

    清康熙年間,小欖藝菊水平有了進一步提高,在栽培上對菊花的整形摘心,養護管理等有了一套係統經驗。據史料記載,此時已開始從上海等地引入新種,使品種花色增多,鄉中一些紳商官吏之家,閑帖逸誌之上,輒效陶令寄懷爾籬,藝菊之風業盛於昔。此時,小欖已得稱“小柴桑”之美譽。

    清乾隆元年丙辰年間,小欖開始;“菊試”,鄉人多喜愛菊花不畏寒霜的氣節,欣賞它千姿百態的花朵和清雋高雅的香氣。閭裏之間爭妍鬥麗,清乾隆元年(1736年)遂有賽菊之舉。據《香山縣誌》載,菊試就是在菊花盛開時,集鄉人所植名種,設賞格,評高下。賽時在鄉內祠前蓋搭花棚,陳列名花,分場考評,對菊吟詠,推魁首,定名次,儼然開科取仕,評菊以“三不”為標準,即不脫腳葉、不交枝、不跪腳;以“三丫六頂”為模式,大立菊枝藝初為運用,試畢則分別次第獎給紗,緞巾、扇等物品。

    但是,乾隆五年後由於小欖著名菊花"一捧雪"失傳,菊試不再舉行,改為“菊社”,就是每年逢菊放時節,人們以氏族、廟宇或坊社為組合結社,將各種好菊聚集於社所“聯二三知己,傾樽籬下,索句花前”。關於菊社,清代裏人何大佐在《欖屑》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述:“菊社者,不先期而檄,不分幣以酬,與菊試不同,惟集裁菊同誌友,將所有之佳妨,移至社所,星羅棋布,爐香屏畫,晨夕相對,或飲酒賦詩,或按樂度勻曲,其興轉劇,夜則燈燭輝輝煌,至曉方滅,觀者忘倦,遠客騷人逸士,每至菊節,常拿舟而至,題詠甚多。散社後,有索花為贈者,滿船載而去。”

    乾隆47年,也就是1782年,“菊社”的規模擴大,改稱“黃華會”將原日之菊社變作菊會參展之小團體,當時欖鄉各村俱有擺設,各村菊場不僅搭架擺菊,而且廣搭花台、花樓、花橋,還演戲助興,僅演戲就有十餘台。夜間則張燈結彩,通宵達旦,參觀者甚眾。

    清嘉慶十九年甲戌(1814年),小欖人為紀念先輩定居之功,舉辦規模盛大的菊花大會,並約定每逢甲戌年(即每隔60年)就舉辦一次菊花盛會。同治十三年(1874年)、1934年和1994年相繼舉辦大菊花會,一共舉辦了四屆甲戌菊花大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