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節 山茶生活(1/3)

作者:張曦字數:7750更新時間:2023-10-03 22:50:34

    山茶花鼻煙壺

    鼻煙壺小巧玲瓏,以藝術完美和工藝精巧著稱,既便於收藏,又便於把玩。與明清瓷器相比,寸餘大小的鼻煙壺就像藝術品收藏中的“灰姑娘”。紐約佳士得(CHRISTIE’S)2005年曾推出“小有洞天——鼻煙壺珍藏”,其中一件清乾隆禦製琺琅彩人物圖鼻煙壺以550萬元成交,創當時鼻煙壺拍賣的紀錄,今年3月22日,紐約佳士得在其“中國陶瓷及工藝品”拍賣中,又將舉行“小有洞天——鼻煙壺珍藏”專拍,包括88件工藝精湛的鼻煙壺,均由知名藏家李公偉(JamesLi)及其夫人搜集。

    乾隆年間是鼻煙壺的鼎盛時期,特別是畫琺琅鼻煙壺,裝飾手法和題材內容豐富創新。從近年來的拍賣成交記錄來看,清乾隆製作的鼻煙壺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別是來自名家收藏的,更是身價不菲。此次拍賣引人關注的拍品多為清宮禦器作坊的乾隆禦製畫琺琅鼻煙壺,其中清乾隆禦製涅白地畫琺琅雪中二友圖鼻煙壺,估價18萬美元,通體涅白玻璃,琺琅彩繪山茶花和臘梅,紅色的茶花與淡黃色的臘梅交相輝映;其胎質細膩,製作華麗,畫工精細,充滿皇家氣韻。茶花和臘梅、白梅、水仙被齊稱“雪中四友”,表現了堅韌的生命力,集高潔剛強等高尚情操於一身,可謂匠心獨運。

    北京故宮藏有一個與此相同的鼻煙壺。此外,清乾隆禦製料胎畫琺琅一路榮華鼻煙壺估價也達18萬~25萬美元。用琺琅彩在玻璃胎上作畫是清中期禦用匠師們的創新之作,難度極高,宮廷畫家和設計師做好設計圖案後先要呈交皇上批閱,待皇帝首肯後方能交內府琺琅廠燒製。尤其在乾隆時期,國家昌盛繁榮,工藝上加入了不少創新元素。此壺繪以一對憩息池塘中的白鷺,旁邊的荷花含苞待放。另一件值得關注的是清乾隆禦製銅胎畫琺琅西洋人物圖鼻煙壺,估價25萬美元,壺體通景繪西洋人物,一麵繪有英國紳士,一麵則繪淑女,帶著小童向紳士們舉手回應。遠處山脈延綿,河水蕩漾,黃花遍野。

    山茶花的藥用

    傳說中國在遠古時代有位司農業、醫藥的神叫神農,又稱炎帝。他曾嚐百草,辨明平、毒、寒、溫種種賦性,用為藥品治病。神農氏後來被民間百姓奉為藥王菩薩。而成書於秦漢時以神農的名字命名的《神農本草經》,就是中國第一部有著最古老淵源的藥物學典籍。它匯集了先秦及兩漢時期中國的藥物學成就,所載植物數百種,其中許多屬於顯花植物,對後世有深刻的影響。

    迄今發現最早記載茶花作為藥品的,是成書於隋開皇十年(590年)的《野藥集》。它記載產於廣東等地的“南山茶”可入藥,把南山茶列為野藥之一。

    茶花含有花白甙及花色甙等斂止血劑,有涼血、止血、散瘀、消腫、清熱和養心等功效,主治咯血、鼻血、血痢、血崩、腸風下血、痔瘡出血、血淋及燒傷、燙傷、跌打損傷、創傷出血等症。中國古人早就發現了茶花這方麵的藥用價值。比如:醫藥書《玄方》記載了茶花的藥用功能。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子主治婦人發,研末摻之。”“子”即茶花種子。這是說茶花種子可治婦人頭發粘結。卷三十六“山茶”部曰:“花主治吐血、衄血、腸風下血。並用紅者為末,入童溺,薑汁及酒調服,可代鬱金。湯火傷灼,研末麻油調塗。”即說明茶花療疾的內服外用處方。

    明王象晉的《群芳譜》也載:“寶珠山茶可代鬱金,研末麻油調,塗湯火灼傷。”王玷桂的《不藥良方》介紹了茶花治“吐血咳嗽”的良方:“寶珠山茶瓦焙黑色,調紅砂糖日服,不拘多少。”又方:“寶珠山茶十朵,紅花五錢,白芨一兩,紅棗四兩,水煎一碗服之,渣再服;紅棗不拘時,亦取食之。”清乾隆時藥物學家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詳記了“寶珠山茶”的藥用功能:“雲溪方以落地花仰者為貴,山茶多種,以千葉大紅者為勝,入藥。《百草鏡》:‘山茶多種,惟寶珠入藥,其花大紅四瓣,大瓣之中,又生碎瓣極多。味澀,二三月采,陰幹用之。若俱是大瓣,千葉者名洋茶,不入藥;單瓣者亦不入藥。’”“味微辛甘,性寒,破血消癰,跌打吐血症用之;又治腸風瀉血,湯火傷,鼻衄炙瘡,均焙研七朵,空心酒服。《百草鏡》雲:‘涼血、破血、止血,澀劑也。消癰腫跌撲,斷久痢、腸風下血、崩帶、血淋、鼻衄、吐血,外敷炙瘡。’”該書引作者的另一醫藥著作《救生苦海》治“赤痢”的處方:“用大紅寶珠山茶花,陰幹為末,加白糖拌勻,飯鍋上蒸三四次服。”又引了四個處方:治“鼻中出血”,“用千葉大紅山茶花,二三月采,陰幹,用時取五六朵,煎服即止”,或“用寶珠山茶大紅者,焙研三五錢,砂糖滾水和服”;治“痔瘡出血”,“用寶珠山茶研末衝服”;治“乳頭開花欲墜,疼痛異常”,“用寶珠山茶花焙研為末,用麻油調搽立愈”。蔣儀的《藥鏡拾遺賦》曰:“山茶花,吐血、衄血、腸風下血之良將。”清乾隆時名醫吳儀洛的《本草從新》和植物學家吳其浚的《植物名實圖考》,也都記述了茶花的藥用功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