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28(1/5)

作者:熊召政字數:18210更新時間:2023-10-04 20:40:23

    用罷早膳,皇上照例有半個時辰的休息。這會兒,他正和客用孫海一幫近侍在東暖閣外邊的磚地上玩擲金城的遊戲。這遊戲說來也很簡單,就是用白灰在磚地上畫出四九三十六個方格,每一方格填上一個州的名字,方格中間擱一小磁碗,參與遊戲的太監站在三丈開外,手拿一枚銅錢,朝方格中的小碗裏投擲,若投中一個,皇上就賞給他白銀五錢,以投三次為限。三次皆不中者則換下,改另一個人再投。皇上自己並不投,而是當一個仲裁者,就這麽簡單的遊戲,他卻玩得津津有味。

    且說今天早上,一連換了五個內侍,卻沒有一個人投中。第五個擲銅板的是孫海,他連擲兩次,連碗邊兒都不曾碰到。第三次投出的銅板,掉進一隻小瓷碗中又彈了出來,旁觀的眾太監都為他惋惜。孫海想得賞錢,便對坐在藤椅上的朱翊鈞奏道:

    “萬歲爺,奴才這枚銅板算不算投中了呢?”

    “不算。”朱翊鈞立即回答。

    “可是,它是從碗中彈出來的呀。”

    “既彈出來,就不能算投中嘛,”朱翊鈞蹺著二郎腿,得意地說,“你想騙朕的賞錢,沒門。”

    孫海抓耳撓腮,裝出一副委屈的樣子,逗皇上開心。朱翊鈞果然興致兒極高,又喊道:

    “下一個誰上?”

    “奴才試試。”

    說話的是客用,他與皇上同歲,今年十五,剛處在變音的階段,說話聲音嘎嘎的,聽了讓人感到別扭。但他今天的聲音格外不對頭,皇上瞅著他,狐疑問道:

    “你嘴裏好像含了什麽東西?”

    “是。”

    客用答著,伸手從嘴裏摳出一枚銅錢來。

    “你這是幹啥?”朱翊鈞問。

    “啟稟皇上,奴才把銅錢用口水濡濕,它就不會嘎嘣嘎嘣地亂飛。”

    客用說著扮了一個鬼臉。朱翊鈞笑道:“你當年弄螞蟻大戰,朕就知道你是個人精,快投。”

    “哎。”

    客用先朝皇上深深一鞠躬表示領旨,然後挽起袖子站到投擲線上,眯眼看準一個瓷碗,穩穩地投了過去。隻見那枚濕漉漉的銅錢不偏不倚,正好掉進碗中,由於沾水,也不彈跳。

    眾太監一陣驚呼,孫海伸手去看那方格,大叫道:“萬歲爺,客用投中的是揚州。”

    “揚州?客用怎麽這麽好的運氣。”朱翊鈞屁股離了藤椅,伸頭朝方格中看了看,問道,“客用,你知道揚州的分野與出產嗎?”

    “奴才不知。”客用一臉憨相。

    “你既不知,聽朕為你道來,”朱翊鈞雙手背負,很有點夫子自道的意味,興致勃勃言道,“淮、揚一帶,揚州、儀真、泰興、通州、如皋、海門地勢高,湖水不侵。泰州、高郵、興化、寶應、鹽城五郡邑如釜底,湖水常常泛濫,所幸有一道漕堤為之屏障。此堤始築自宋天禧年間轉運使張綸。因漢代陳登故跡,就中築堤界水,堤以西匯而為湖,以受天長、鳳陽諸水脈,過瓜洲、儀征以通於江,為南北通衢。堤以東畫疆為田,因田為溝,五州縣共稱沃壤。南起邵伯,北抵寶應,蓋三百四十裏而遙。原未有閘也,隆慶六年,水堤決,乃就堤建閘。你們記住這建閘的諭旨,是朕登基後親自簽發的。茲後兩年間,建閘三十六座,耗費金錢以萬計。這說的是地勢,再說出產。淮揚最大的出產就是鹽。其鹽廠所積有三代遺下者,然長蘆鹽竊之淮揚賣,而淮鹽又竊至江南賣。長蘆之竊,其弊竇在往來官舫;淮鹽之竊,其作奸在孟浪流徒。淮鹽歲課七十萬五千一百八十引,征銀六十萬兩,可謂比他處獨多。嘉靖朝鄢懋卿督理時,欲以增額為功,請加至白銀百萬兩。征繳不足,則搜刮郡縣盤剝商賈,在他治下,商人多破產,怨聲載道。及嘉靖末年,嚴分宜敗,禦史徐曠上本彈劾鄢懋卿,司農複議,始減照原額征收。

    “揚州有五塘,一曰陳公塘,延袤八十餘裏,置自漢陳登;一曰句城塘,六十裏,置自唐李襲譽;一曰小新塘,一百一十裏;一曰上雷塘、下雷塘,各九十裏,皆創自先朝。千餘年停蓄天長、六合、靈、虹、壽、泗五百餘裏之水脈,水溢則蓄於塘,而諸湖不至泛濫,水涸則啟塘閘以濟運河。

    “這塘說過了,朕再說揚州的風俗。淮陽年少,武健鷙愎,椎理作奸,往往有厄人胯下之風。鳳、穎習武好亂,意氣逼人,雄心易逞。小秦淮則如白下,鮮衣冶容,流連光景。蓋六朝餘緒猶有存也,大抵古今風俗不甚相遠。”

    朱翊鈞滔滔不絕講了半天,眼前的這幫內侍大都胸無點墨,內中雖也有識幾個字的,又哪裏懂得什麽學問?如今聽得皇上指點江山的宏論,他們無不肅然起敬。孫海適時恭維道:

    “萬歲爺這好的學問,真是勝過了狀元郎。”

    “嗐,什麽狀元郎,”朱翊鈞瞪了孫海一眼,“三年一次會試,那狀元郎還得由朕欽點呢!”

    孫海知道自己說錯了話,連忙伸手掌自己的嘴巴,一麵打,一麵罵道:

    “看奴才這張臭嘴,盡說混賬話。”

    看著他做戲,內侍們站在旁邊無不掩著嘴笑。有一個內侍撓撓腦袋,問道:

    “奴才天天跟著萬歲爺,真不知萬歲爺這麽大的學問,都是從哪兒學來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