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正文 第二十三章 中南地區3(1/5)

作者:肖飛字數:17506更新時間:2023-10-27 05:36:18

    [聯接]占地麵積835畝。藏書35萬冊。

    設5院(體育社會科學、武術、競技體育、成人教育、體育科技)、5係(體育、運動、體育藝術、運動人體科學與心理學、教育技術學)、2部(研究生、預科)、2校(附屬競技體育學校、體育運動學校);有11個本科專業、7個研究生專業。

    有國家體育總局重點學科(項目)5個、湖北省重點學科2個。國家體育總局在該校建立了全國皮劃艇賽艇高水平人才培養基地、全國青少年武術散打培訓基地、全國武術館校人才培訓基地。

    在編教職工746人,其中專職教師340人,正教授30人,副教授129人,有博士、碩士學位的126人。全日製在校學生7000餘人,其中本科生5895人,碩士研究生345人。

    武漢科技大學:其悠久的辦學曆史最早可上溯到1898年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創辦的湖北工藝學堂。1995年由武漢鋼鐵學院等3所學校合並組建武漢冶金科技大學,1999年更名武漢科技大學。以“厚德博學,崇實去浮”為校訓,本人極為欣賞。該校有一座氣勢雄偉的21層教學主樓,在武漢三鎮眾高校間堪稱首屈一指,在全國普通院校中也是不多見的。沒有大師也得有大樓嘛!材料學、爆破技術、耐火材料與高溫陶瓷工程技術等專業有一定影響。

    [聯接]占地麵積60公頃。藏書180多萬冊。

    設15個學院(文法與經濟、理學、化工與資源環境、材料與冶金、機械自動化、信息科學與工程、城市建設、醫學、管理等);有41個本科專業,1個博士點(材料學),16個碩士學位點。有11個省部級重點學科,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武漢科技大學爆破技術研究所,1個武漢市耐火材料與高溫陶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在職職工2300多人,其中“雙院院士”2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級職稱人員600餘人。各類在校學生29000餘人。

    武漢理工大學: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由原武漢工業大學與原武漢交通科技大學、武漢汽車工業大學3高校合並組成,其學術總體力量迅速崛起,如今在武漢三鎮諸名校間排名已飆升至第3名,僅次於武大、華工;而在全國高校之林中也突然“爬”到了30名上下,可算近兩年中國大學之林間的又一著名“暴發戶”。位於“九省通衢”的武漢市武昌區,環境優美。該校有一座高達20層的教學主樓、一座高達17層的IT大樓、一座高達15層的教學四樓,三座高樓相互呼應,雄偉奪目。以工科為背景,以行業為特色。以光纖傳感器、高速船舶、電動汽車以及新材料、港口機械、軟件開發等為代表的校辦高科技產業正健康穩步發展。材料學、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與製造、輪機工程為國家重點學科,在國內有領先地位。

    [聯接]占地麵積3000畝。藏書300萬冊。

    設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交通學院、管理學院、機電工程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土木工程與建築學院、汽車工程學院、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自動化學院、航運學院、國際教育學院、文法學院、理學院、經濟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外國語學院、網絡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職業技術學院、物流工程係、人文社會科學係、化學工程係、體育部等教學單位。有本科專業75個,碩士點79個,一級學科博士點6個,二級博士點44個,博士後流動站7個。

    有國家級重點學科3個,省部級重點學科21個(資源與環境工程、土木工程與建築學等),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工業性試驗基地2個(光纖傳感技術),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0個。

    在職教職工5700人,其中專任教師2500人,高級專業技術職稱人員近2000人;院士4人,長江學者3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75人,教授350多人,副教授900多人。全日製本專科在校生38000餘人,博士、碩士研究生7000餘人。

    湖北大學:江流浩瀚,涵養出湖北大學“唯楚有才”的文化底蘊;湖波浩淼,孕育出湖北大學崇德重才的儒雅之風。其曆史可追溯到1930年的湖北省立鄉村師範學院,嗣後又經曆了湖北師專、武漢師專、武漢師院等曆史時期。學校坐落於華中重鎮武漢市武昌沙湖之濱,東接十裏武鋼,西望黃鶴瓊樓,南瞰浩淼東湖,北臨滔滔長江,毗臨國家重點高新技術工業園——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校園內湖光輝映,四季常青,是讀書治學的理想處所。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