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正文 第16章 東海海盜——臭名昭著的“倭寇”1(1/5)

作者:肖飛字數:18968更新時間:2023-10-28 01:37:08

    故事一應永之戰:事關對馬島倭寇

    對馬島位置

    1419年(己亥年,日本應永二十六年),朝鮮王朝進攻日本對馬島(位於朝鮮海峽與對馬海峽之間)。日本稱此戰事為應永外寇;朝鮮則稱之為已亥東征或對馬島征伐。

    自高麗王朝末期開始,朝鮮沿岸地區經常受到來自日本的倭寇襲擊。朝鮮多次要求室町幕府在九州的官員(九州探提)下力鎮壓倭寇,並以允許對馬島事實上的統治者宗貞茂的商人和朝貿易作為交換。

    1418年,宗貞茂去世,其子宗貞盛繼位,但權力被當地的倭寇頭目左衛門大郞所掌控。這些倭寇在1419年搶掠中國明朝,且途經朝鮮時順帶襲擊了朝鮮八道的忠清道和黃海道。

    這個消息傳到朝鮮宮廷之後,群臣震動,紛紛要求出兵攻打對馬島。當時的朝鮮世宗大王不傾向於出兵,已經遜位但仍在軍隊當中有影響力的太宗則力主出征對馬。

    此年6月9日,太宗下旨,命令李從茂將軍帶領朝鮮水軍,進攻對馬以清剿倭寇,並稱對馬島是朝鮮的領土。

    6月19日,李從茂率領17000餘名將兵,乘227艘戰船從巨濟島出發,次日在對馬島淺茅灣尾崎浦(《朝鮮王朝實錄》上說是豆知浦)登陸。李從茂先派此前捉獲的倭寇俘虜勸降。在被拒絕之後,派出先遣隊出發,沿途殺死島民和倭寇、掠奪船隻、燒毀莊稼。他們還找到並釋放了被倭寇擄掠來的131名中國俘虜和21名別國奴隸。李從茂一共找到129艘船,燒掉了109艘,留下最好的20艘。經過幾次小型的遭遇戰,朝鮮軍隊俘虜了600人,殺死了200人。

    6月26日,朝鮮軍隊遭遇埋伏。他們本來以為對方是倭寇,後來才發現是正規日軍,結果損兵200餘人。此役被當地人稱作“糠嶽之戰”。

    宗貞盛失敗,請求停火。朝鮮軍隊於7月3日退回巨濟島。

    9月29日,宗氏向朝鮮投降。之後宗氏和朝鮮達成協定:宗氏的商人可以在3個指定的地點與朝鮮貿易,同時宗氏要控製與製止倭寇對朝鮮的襲擊。1422年,對馬向朝鮮進貢黃銅與硫磺,換回日本戰俘。1443年,雙方簽定《癸亥條約》,朝鮮給予宗氏貿易壟斷,宗氏則要向朝鮮進貢。

    貿易中朝鮮輸出大米、漆器、大麻和儒家典籍,對馬則出口自產和來自日本的銅、錫、硫磺和草藥。雙方的長期貿易互利互惠,除了1510年對馬商人在朝鮮暴動以至1512年朝鮮對對馬加強限製之外,雙方一直和平相處。

    日本方麵的說法:

    1419年6月,朝鮮即將入侵日本的傳言,使得日本國內人心惶惶,令人想起“元寇”(元軍侵日戰爭)。舊曆八月初七,對馬宗氏向室町幕府報告襲退朝鮮軍隊。然而,被俘的朝鮮士兵說中國明朝即將入侵日本,使得幕府將軍足利義持十分緊張。

    7月15日,宗貞盛收到朝鮮方麵的通牒,聲稱對馬島屬於朝鮮,要求他離開:或者回到日本,或者遷到朝鮮。9月,一個人自稱是宗氏的特使到了漢城。10月,太宗對他重複了對對馬的領土要求。次年閏1月10日,該特使口頭上同意對馬島歸朝鮮慶尚道管轄,23日朝鮮朝廷批準這個協定。但後來發現,此人並非對馬島的特使。

    1419年底,日本幕府的特使到漢城,次年初朝鮮特使出使日本。由於他了解了宗氏是日本幕府的藩屬,於是表示朝鮮對對馬沒有領土要求,並且朝鮮不會被明朝派遣攻打日本。雙方和解,但態度度仍然敵對。對馬和朝鮮互派使團,但一直沒有達成和約。直到1423年強硬的太宗去世,和平路線的世宗終於和對馬達成通商、剿寇協議。

    故事二東海梟雄:中國曆史上的海盜代表

    方國珍塑像

    海盜“祖師”孫恩、盧循

    東晉末年,孫恩和盧循領導的海上大起義,從公元398年至411年,前後曆時長達13年,有近百萬人的海盜大軍,轉戰長江以南廣大地區,縱橫東海、南海兩大海洋。如此波瀾壯闊的海上武裝起義,是中國海盜史上所罕見的,在世界海盜史上也並不多見。

    孫恩,浙江人,字靈秀。世奉五鬥米道。東晉孝武帝時,其叔父孫泰為五鬥米道教主,在民眾中有威信,敬之如神,教徒分布於南方各地。至孫泰遇害,孫恩逃到海上,聚合眾多亡命之徒,誌欲複仇。公元399年,他自海島率其黨,殺上虞令,乘勝攻取會稽,隊伍迅速擴大,壯大至數十萬人。孫恩轉戰紹興、寧波、舟山、台州、溫州、南京、揚州等地。

    盧循,字於先,“神彩清秀,雅有才藝”,善草隸、弈棋,是個文雅之士。公元402年,孫恩作戰失敗後投海自殺,餘部由盧循為主,轉戰廣州、長沙、南昌、南京和廣東各地,於公元411年失敗。孫恩、盧循領導的海上反亂被稱為“中原海寇之始”,為後世海盜活動提供了經驗。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