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七十九章:新學,打破桎梏 下(1/4)

作者:煌煌華夏字數:11202更新時間:2020-04-09 04:21:32

    朱允炆一直在東陵待到天色擦黑才離開。

    “自今日起,朕會自全國摘選一些朕覺得有趣的、有探討價值的奏本、政事編製成冊,給你們送過來,還如今日這般,你們開放思維來討論,寫下你們認為最可行的想法,不要怕驚世駭俗,多膽大朕這都不會怪罪。”

    朱允炆的話留了下來,連同整整一天對他們觀後感的解釋都留了下來,給這群學子心裏種下了一顆思想解禁的種子。

    從山西煤礦事件,引出了普法和信任體係,提出了當官府帶頭失信違法的時候,日後政令下達,百姓還能否信任官府?

    官府欺民失信的形象成為一種理所當然的社會形態,日後朱允炆如果想要招工修工程,地方的招募會順利嗎?百姓不會相信的話怎麽辦?強製拉壯丁服勞役?

    新的法令頒行,卻朝令夕改,區別對待,這樣的國家會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嗎?

    洪武年,地方府縣官員進省城交稅賦登記,帶著的都是空白的題本,隻加蓋上官印,省裏的官員就拿著這一堆空白的題本入京,戶部查收的時候,根據國庫的實際收入庫的數量來填寫,導致地方貪墨橫行,實際收糧一萬石卻隻繳納一半甚至更少。

    這事被太祖皇帝察覺後,多疑的太祖便認為全國的官員都是這般魚肉百姓、欺上瞞下的貪官,然後自中樞殺到地方,哪怕是清官都沒有逃掉,根本不去查實,就是殺!殺到後期,導致地方但凡識字的都能當縣令,以致政務混亂、法令不通,是為空印案。

    朱允炆想要推行全國上下一體納糧的國策,勢必要皇權下鄉,打斷地方地主在鄉村一級一言九鼎的話語權,那麽,就要依靠最底層的百姓來舉報這些地主到底家中有多少田、有多少的下人、佃戶。

    百姓不信任官府、畏懼地主,隱瞞不報,所謂的官紳豪強一體納糧的法令,就是在放屁,完全不可能施行。

    從工匠研發煤石加工技術,獲得匠心勳章的殊榮,引出天下對工匠階級的反思,所謂匠戶,是不是隻配賤籍?

    什麽是匠戶?匠戶是科技發展的中堅力量,是排頭兵。

    一個不起眼的煤石,就可以活命數十萬計,民間苦寒,老百姓燒不起木炭,寒冬凜冽,凍死者不勝枚舉,百姓沒有文化,以此為天災,認為理所當然,但如果可以取暖活命,誰又願意生生凍死呢?

    今日鼓勵工匠創造,明日給予其殊榮富貴,就會讓很多不適合施政、不適合領軍、不適合經商的普通人,找到一條新的出路。

    他們沒有文化、沒有學過什麽牛頓定律,不懂什麽叫蒸汽、什麽叫數理化,難道,就因此認定他們不能發明創造,自己慢慢摸索出來了?

    二十一世紀世紀的科學家是有係統、有學術體係可供學習借鑒,但最早的一批科學家,他們沒有係統的學術體係,是他們自己創造的學術體係來讓後人學習的!

    西方人就一定比我們華夏民族更聰明?

    扯淡!

    四大發明的創造,火藥的運用,有我華夏比西方整整早了上千年,為什麽短短一兩百年的功夫,西方人就跨過了上千年的差距,迎頭趕上並反超呢?

    明清兩朝,視工匠如賤籍,雍正雖廢除十大賤籍,允許匠戶後代科舉,但也僅此而已。

    匠戶的後代能參加科舉,誰還願意子承父業搞工事?工匠本身的地位仍然很低微,加上韃清靠著馬刀、騎射奪天下,怕火器純熟,漢人造反,生生打斷了有明一朝留下的已經極其純熟的大炮、火槍製造工藝。

    又開了三百年倒車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