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四百六十一章真實的大明鹽價(2/2)

作者:怕起重複字數:4332更新時間:2020-10-22 17:21:15

    鹽商拿到鹽之後,首先要確保自己的利潤,除了加價銷售之外,還有就是也摻沙子。

    由此可以知道百姓手裏拿到的所謂官鹽質量有多感人。

    說道這裏就有一個問題了,大明每引鹽收稅就有六兩六錢四厘,也就是說每斤鹽僅僅稅銀就有二十文,再加上鹽本身的成本價五文錢。

    那麽鹽商的鹽到手價應該就達到了二十五文,但是賣確隻賣十文錢,這些人是在做好人好事麽?揮淚大甩賣?老板瘋了?

    這也就是說鹽引製度崩潰所致,鹽引崩潰,一斤鹽的稅收成本降低到一文錢左右,鹽上麵在摻假,整體成本能降低到五文以內。

    朱慈烺取消了鹽引製度,價格訂到五文錢,基本跟鹽商的進貨價格相當,但是鹽的質量提升了一個檔次。也不在有任何摻假,這對於鹽商和百姓都是非常有利的。

    而那些因為官鹽質量差價格高而選擇吃私鹽的百姓,看到官鹽價格降低了,而且質量也上來了,那麽吃私鹽的就會少很多。

    這也就是朱慈烺預計就算取消鹽引,降低鹽價格,每年依舊能有一千萬兩以上收入的原因。

    大明隻有人吃鹽就有這麽多的利潤,其實牲畜也是需要吃鹽的,隨著糧食產量的增加,百姓對肉食的需求也會增加,用糧食轉化肉食成為可能之後,牲畜的數量也會急劇增加。

    所以這個一千萬兩隻是最少估計。

    更何況除了大明內的糧食生意,還有蒙古西北等地還有高麗倭國等市場需要鹽。

    去年朱慈烺僅僅從九邊收取的鹽稅就超過了五百萬兩,那邊雖然人不多,但是牲畜多!對待這些人朱慈烺可不會客氣,一斤二十文的鹽稅一分都不能少,價格也是十文以上。

    而高麗和倭國雖然臨海,但是兩地鹽產量都不高。

    曬鹽需要高蒸發量的氣候,要有專門的旱季,還要求海灘和沿岸地區地勢平坦,土質良好。倭國由於氣候較為濕潤,降水量較大,相對蒸發量較小,本土的優良鹽場數量也較小。

    同時由於倭國的地形較為崎嶇,缺乏適合做鹽場的平整灘塗類型的地貌,鹽類的自給率始終不高。

    而煮鹽同樣是消耗木材煤炭的產業,倭國根本沒有煤炭資源,木材砍的多了,獲取也是非常困難。

    所以倭國不僅鹽價格貴,而且質量不高,而且需要外購。

    即使到了1937年時,倭國的本土鹽產量隻能滿足本國四分之一的產量,另外四分之三都要依仗國外進口

    高麗人也是有著一樣的窘迫,雖然北靠長白山,但是南部地區木材資源一樣不豐富。

    所以整合大明的食鹽生產之後,大明僅僅從鹽上麵的稅收每年就能達到近三千萬兩銀子。有望再次占據稅收的半壁江山。

    朱慈烺也可以借此一舉使得大明收支平衡,不再需要每年皇明商號輸血。

    至於江南動蕩其他商稅減少,反正有鹽商罰沒的一個億,足夠彌補虧空。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