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九三章 偉大的起點(中)(2/3)

作者:三戒大師字數:6706更新時間:2020-05-15 00:44:11

    提起這些年來,沈括那真是一把辛酸淚,十日道不盡啊。這次接到命令南下從軍,他自然以為又是進士官們不願接的苦差事,最後才落到自己身上。沈括暗叫晦氣的,可軍令如山,借他三個膽兒也不敢違抗。

    隻好訣別了妻兒、安排好後事,滿心灰暗的南下,誰知一來到軍營,竟得到如此高規格的禮遇,你讓沈括怎麽能不敢動?

    雖然知識分子的臭清高,讓他不願意當麵表達什麽,但陳恪交給他的任務,全都超額完成,甚至陳恪沒想到的問題,他也主動去解決,這就已經表明他的態度了。

    而且隨著接觸的日子越來越長,沈括也越來越佩服這位新科狀元。

    能讓科學家佩服的,隻有另一位同樣優秀的科學家。盡管陳恪遠遠稱不上科學家,但他那超越千年的見識,真的隻有超越的時代的頭腦才能欣賞。比如蘇軾就很佩服陳恪的無所不知,但他那顆浪漫的大腦,注定了不會去窮究枯燥的真理。所以陳恪也從沒刻意向蘇軾介紹過那些,超越時代的知識。

    他的那些知識,真的隻有沈括能理解,能欣賞,能接受。而沈括的那些發現和見解,同樣也隻有陳恪能真正理解、欣賞和接受。

    無論如何,兩人之間的交談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往往是從眾人閑聊開始,漸漸的旁人就插不進嘴,隻能聽他們倆講書……

    比如陳恪搗鼓出了水泥和混凝土,眾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它對戰爭、工程的影響上。沈括,有了水泥,人們就不用大量砍樹了,這是件功在千秋的好事。

    眾人不解,問砍樹還能影響千秋萬代?陳恪給予了肯定,他從樹木可以保持水土、改變氣候起,講到過度砍伐樹木,會導致水土流失,土地貧瘠、環境惡化,最終不適宜人類居住。

    這又得到了沈括的強烈讚同。他告訴眾人,根據多方查閱史書,可以斷定黃土高原原來是林密草茂,野鹿成群的。這種情況在秦漢時期開始惡化,但改變並不大,因為據《山海經》記載,白於山‘上多鬆柏,下多櫟檀’。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一書中,也記載榆林附近還是一片‘榆柳之藪’,這明草原帶南界應在環縣和榆林一線之北,之南則為森林。

    而在唐宋時期,黃土高原上的森林急速減少,沙漠化十分嚴重,以至於‘環慶以北,千裏不毛’。那麽黃土地上的綠森林哪去了?一是修宮殿,定都關中的朝代就近從此取木;二是民間砍伐,以為建造和薪炭之用。但破壞最嚴重的行為,還是修軍事堡壘,本朝與西夏長期對峙,幾十年來大修堡壘近萬個,每修一座堡壘便要毀掉一片森林!

    若是水泥推廣開,黃土高原上所剩不多的森林,總算能保存下來,日後再慢慢補種樹木,恢複古代的林木繁茂、山清水秀也不定!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