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九四章 港口之爭(上)(3/3)

作者:三戒大師字數:6622更新時間:2020-05-15 00:44:11

    就在他兩眼一抹黑的時候,陳恪把大理搞定了,東川城也快修好了。接下來紅水河工程完畢後,大理與內地的交運就通暢了,大理的銀礦銅礦、豐饒物產,源源不斷運到內地,而內地的物資商品也會源源不斷往大理運。當然,廣西的物資也可以搭順風車,再不愁外運的問題了。

    不過富有經濟頭腦的大宋官員,可不隻看到這點好處,更令他們心動的,是頻繁往來的大額商品,所帶來的優質稅源!

    但是,官府畢竟不是‘要想過此路、留下買路財’的山大王,商人們不可能因為打你家門前過,就向你交稅。當然可以強行征斂,但大宋朝的商人不是省油的燈,把黑材料一整,那些整發愁完不成彈劾指標的禦史們,自然會像惡狗般撲上來。

    那麽如何才能合法的征稅呢?按照宋朝的法律,商品的起運地、轉運地、目的地,都有權力征稅……廣西既不是起運地、也不是目的地,唯一能爭取的,就隻有轉運地。

    理論上講,銅船出滇後,要麽走靈渠北上,要麽走海運。但靈渠運行千年後,已是淤塞不堪,疏浚起來又是個大工程,而且比起海運來,內河航運耗時太長,成本太高,效率太低。所以海運其實是唯一的選擇。

    那麽從哪個港口發運就是關鍵了。按道理講,珠江從廣州入海,廣州又是大宋最大的港口城市,且有市舶司這樣的專門機構,是滇銅入海的不二選擇。

    但是陳恪派人修築的欽州港,讓王罕看到了希望。他才知道,原來在自己的轄區內,竟有一個如此優良的港口,而且還有水道直通珠江,完全可以半路截胡!

    畢竟是帶兵打仗出身的老倌兒,王罕想到就要做到,便備了這份厚利等著陳恪,希望他能把出海口定在欽州港。

    聽了老王罕的請求,陳恪不置可否,淡淡笑道:“咱們還是先實地考察一下再吧。”

    “應當的,應當的。”王罕立即推開公務,陪他一路南下,不一日,抵達了廣西欽州安遠城,簡陋的海邊港口。便見一座用水泥混凝土修築而成的碼頭,靜靜的佇立在碧波萬頃的南海邊。

    這座加上海堤綿延數十裏的碼頭,就是陳恪命人在十日內修起棧橋,並不斷完善至今而成的。在接收了從江南發運過來的軍需物資後,這裏便成為廣南西路接受軍需供給的港口。

    碼頭上的駐軍和管理人員,早得到通報,遠遠出來相迎。

    陳恪和王罕騎著馬,沿一條灰白色的水泥大道行向碼頭,道兩邊,遍指著高大的椰子樹,偶爾有海鷗越過頭頂,投下好奇的一瞥。

    分割

    新月新氣象,要努力更新哦。求一下保底月票。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