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3章 青龍偃月刀是真的嗎(1/4)

作者:無為之治字數:9392更新時間:2024-03-29 06:32:44

    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豔鋸,重八十二斤,是關公的主要標誌之一。此刀線條流暢而大氣,威猛峻拔,沉重而內涵,走刀鋒的地方隱含著殺氣,隱刀背的地方埋伏著沉穩,製護手的地方布滿柔和,掣刀柄的地方凸現著坦蕩,剛柔並蓄、風格獨特。這把驚天地、泣鬼神,閃著凜凜寒光的大刀,追隨關公南征北戰,為關公威震華夏立下了汗馬功勞。

    筆者最近在很多地方,聽到很多人聊起關公的時候,對其武器產生了種種懷疑,說關公的武器壓根就不是刀,而是矛和槊一類的,理由很簡單:小說《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屯土山關公約三事救白馬曹操解重圍”中有這樣的記錄:“關公奮然上馬,倒提青龍刀,跑下山來,鳳目圓睜,蠶眉直豎,直衝彼陣。河北軍如波開浪裂,關公徑奔顏良。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衝來,方欲問時,關公赤兔馬快,早已跑到麵前;顏良措手不及,被雲長手起一刀,刺於馬下。”裴鬆之注《三國誌·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記載“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史料和小說的描述,在寫關公斬殺顏良的動作時候,都用了一個“刺”字,所以很多人認為關公不是用的大刀,他們認為大刀的功能是砍或者斬,而不是刺。

    還有一種說法,說據曆史考證,三國時並沒有青龍偃月刀,而是作者借鑒北宋偃月刀的形式而編撰出來的兵器。不但如此,有些不靠譜的有名的“磚(專)家”不知道以什麽佐證考證出漢代“戟製最盛,矛次之”,在三國時代還沒有出現象青龍偃月刀一樣的長柄大刀。這種偃月刀出現在唐、宋時期,主要是用來操練,以示威武雄壯,並非實戰使用。通過專家的釋疑,終於可以將關刀杜撰說確定下來了。根據專家的考證,小說中黃忠和魏延的大刀也是虛構出來的。

    另有一種說法,根據曆朝史冊記載而來,唐人郎君胄《莊繆侯廟別友人》一詩:“將軍秉天姿,義勇冠今昔。走馬百戰場,一劍萬人敵。”持這個說法的人認為關公使用的是劍。而後來的記載,郝經《重建廟記》曰:“躍馬斬將萬眾中,侯印賜金還自封。橫刀拜書去曹公,千古凜凜國士風。”之後在元雜劇中,關公一直用長刀。在公認的《三國演義》成書最重要的參考著作《三國誌平話》中,關羽也是用刀參加“三英戰呂布”的:“第三日,呂布又搦戰,眾諸侯出寨,與呂布對陣。張飛出馬持槍。張飛與呂布交戰二十合,不分勝敗。關公忿怒,縱馬輪刀,二將戰呂布。先主不忍,使雙股劍,三騎戰呂布,大敗走,西北上虎牢關。” 這個時期關公用的是長刀。

    關公一路從曆史走來,根據上文的記載,關公一生用了很多的武器,可真謂是神人。那關公究竟用的是不是大刀呢?

    中國在兩漢時期已經有刀的出現。1974年,山東蒼山縣出土永初六年(公元112年)的大刀,此外,還曾出土了“百煉”鋼刀。考古的結果證明,製造鋼刀的技術在東漢時期已經非常的成熟。東漢時期,出現了很多的新式武器,諸如“鉤鑲”和長柄刀。據漢劉熙《釋名·釋兵》記載:“刀,到也,以斬伐到其所乃擊之。”。《太平禦覽蒲元傳》記載,三國時的諸葛亮曾命“蒲元”這個人造刀,蒲元在斜穀開工,為了造出好刀,還特地指定要使用蜀江江水來為刀刃淬火,所造的三千口刀非常精良,被稱為“神刀”。南朝梁陶弘景在《刀劍錄》中描述,孫權在黃武五年(226年)造劍十口、刀萬口。由此可見,刀在東漢時期已經成為軍隊作戰最普遍的兵器之一。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