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4章 關公與周倉(1/3)

作者:無為之治字數:8188更新時間:2024-03-29 06:33:51

    隻要去過關帝廟的都知道,在很多的廟裏,關公的旁邊都有一個凶神惡煞般的強壯大漢,手裏拿著關公的青龍偃月刀,他就是關公的部將周倉。

    周倉,字元福,山西平陸縣人,生字不詳,卒年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小說《三國演義》描述“周倉本為黃巾賊地公將軍張寶麾下之將,張寶死後,周倉和同是黃巾軍的裴元紹率部嘯聚山林。關公千裏走單騎路經臥牛山附近時,遇到裴元紹率眾搶馬,周倉久慕關公盛名,因而投歸於帳下,於是,命令裴元紹率部眾回山,獨自追隨關公,成為關公身邊武將。從此,周倉對關公忠心不二,矢誌不移,跟隨關公南征北戰,屢立功勳。在追隨關公鎮守荊州對抗曹魏名將於禁與龐德的戰鬥中,在水中生擒龐德,後周倉在關公父子被殺之後,自刎而死。”明神宗萬曆四十二年(一六一四年)被封為“威靈惠勇公”,進入關廟中配享關公。

    還有一種說法是純粹的民間傳說:周倉,出身貧賤,性情豪放,辦事果斷,待人赤誠,忠心不二。早年,周倉為生活所迫,經常到今解州一帶挑販私鹽,因而練就一雙鐵腳板,兩條飛毛腿,一身好武藝。公元184年,天下大亂,周倉在平陸揭竿而起,拉起一方隊伍,殺富濟貧,轉戰南北,戰鬥不息。後來率部投奔關公,從此,周倉對關公忠心不二,直到後來為關公殉節自盡,被世人稱為“天下第一忠心之人”,並被追諡“武烈侯”、“忠義勇公”等。據說,今廣東等地,尚有專祀周倉之廟。其故鄉人民更不忘這位先賢,新近為其翻修了廟宇,以示紀念,以傳後人。

    常聽一些專家們討論,說周倉在曆史上,是個有爭議的人物,大家公認這是羅貫中在創作小說《三國演義》的時候,為了彰顯關公的仁義,而虛構的一個人物,其目的就是誇大關公的恩義,讓觀眾看到周倉對關公的仰慕,從而提升關公在觀眾心中的地位等等。還找出各種史料來說明這個問題。

    的確,查遍《三國誌》、《後漢書》等史籍,以及裴鬆之為《三國誌》所注的魏晉間任何的典籍,均沒有發現有周倉這個名字,包括《三國誌·關羽傳》裏也沒有任何的記錄,後來所有的什麽野史啊、雜文啊,都沒有關於周倉跟隨關公的記載。元代至治年間刊刻的《全相平話三國誌》是現存最早的說三國的平話本,也沒有周倉的記載。直到羅貫中創作的《三國演義》中,才有了周倉的身影。由此可見,周倉的出現,是羅貫中為了給關公找個陪襯而虛構出來的藝術人物。曆史上並沒有此人的存在。通過這些最直觀的史料,多數專家就很肯定地下了一個結論:周倉就是個小說虛構人物,此種現象是為社會文化環境所泡製的,實無其人。

    但《山西通誌》《平陸縣誌》的記載中卻有周倉的介紹: “周倉將軍,平陸人,初為張寶將,後遇關羽於臥龍山,遂相從;於樊城之役,生擒龐德,後守麥城,死之。”

    筆者也查詢了很多的史料,基本上的結果跟這些專家說的不謀而合,但卻有一個疑問一直沒有得到答案,谘詢過很多的史學專家、關公研究專家,都不能說出個一二三來。在《三國誌·魯肅傳》裏有記載:“肅因責數羽曰:‘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語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肅厲聲嗬之,辭色甚切。羽操刀起謂曰:‘此自國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根據本段記錄,關公和魯肅的唇槍舌戰中,當魯肅指責關公不講信用,不還荊州的時候,有個人卻插話指責魯肅。由此看來這個人肯定是關公一方的人員,眾所周知,曆史上記載的是關公單刀赴會,怎麽還會有人為關公說話呢?這也是令史學家和關公研究專家困惑的地方。筆者認為,此人肯定是關公的貼身隨從,雖然說關公單刀赴會,但他心裏清楚,畢竟去的是一個具有鴻門宴性質的約會,所以絕對不可能不帶任何隨從,就自己一個人魯莽地去赴魯肅之約的。而且要帶的這個人,一定是對自己忠心而且武藝高強之人,在關鍵時候能為自己擋刀槍、能幫上自己的人。無獨有偶,邱振聲在《三國演義縱橫談》中也對此問題給予了肯定:“能在兩軍統帥商談中,竟直言衝撞,無疑是關羽指使,其身份也是夠出格的,和周倉造型的性格、氣質也相鍥合;因此,他的事跡也不是完全憑空捏造。”此言論在曆史探究的過程中,是值得首肯的,在中國曆史上漏記或者少記的現象是存在的。正如王椷在《秋燈叢話》卷二中所說,“周將軍倉殉節麥城,而墓無可考,稽其遺跡,即長阪坡曹劉交兵處也。可見周倉確有其人,隻是在正史中把他遺漏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