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9章 詩詞與關公(1/4)

作者:無為之治字數:10200更新時間:2024-03-29 08:55:07

    “上下五千年,詩韻貫中華”,隻要提到中國傳統文學,可能就不得不提到中國的古詩詞了,詩詞歌賦伴隨著中華民族的曆史從古至今,融通中華上下五千年,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舜帝一首磅礴大氣的《南風歌》扣開了中國詩詞歌賦的大門,由此綿延幾千年,經久不衰。

    詩詞歌賦在中國文字形成前就已經存在,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總結出來的對美好生活的描述和向往。發展至春秋戰國時代的時候,已經產生了大批量的詩詞歌賦,其中最具代表性、標誌性、係統性的作品是《詩經》,這是中華民族曆史上的第一部詩歌總集。在這部詩詞歌賦大典中,共收錄詩詞歌賦305篇,分“風”、“雅”、“頌”3個部分,均可以配樂演唱。“頌” 詩是統治者祭祀的樂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農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於宴會的典禮,內容主要是對從前英雄的歌頌和對現時政治的諷刺。“風”是《詩經》中的精華,內容包括15個地方的民歌。《詩經》的篇章大都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底層勞動人民的本性,句式以四言為主,為後世文學創作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礎和厚重的藝術底蘊。

    戰國時期,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帶動了中國詩詞歌賦的大踏步前進,一種新的詩體應運而生——楚辭,楚辭句式長短參差,以六言、七言為主,多用“兮”字。楚辭的奠基人屈原,運用這種形式創作了《離騷》、《九歌》、《九章》等不朽之詩篇;其代表作《離騷》,是古代文學史上最為壯觀的長篇抒情詩。楚辭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從民間集體生活創作進化到了由詩人獨立創作的更高的一個層次。《詩經》和楚辭,是後世詩詞歌賦發展的兩大源頭,在中國文學史上並稱“風騷”,共同開創了我國古代詩詞歌賦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並駕齊驅的偉大格局。

    《孔雀東南飛》的大成,標誌著詩詞歌賦新體“樂府”的形成。樂府民歌繼承了《詩經》詩歌“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風格,多“感於哀樂,緣而事發”,通俗易懂,極具生活氣息,句式以雜言和五言為主。《孔雀東南飛》是詩詞歌賦曆史上第一篇思想性和藝術性高度統一的長篇作品,共1765字,被稱為“長詩之聖”。“竹林七賢”是漢末魏晉之交的詩詞歌賦代言人,其中阮籍、嵇康名聲最著,成就最高。阮籍的82首《詠懷詩》是我國第一部規模較大、內容較豐富的個人抒情五言組詩,嵇康則開拓了四言詩的新境界。東晉玄言詩泛濫一時,直到陶淵明的出現,才使詩壇驟添異彩。陶淵明的詩多寫田園生活,風格自然樸實,“質而實綺,臒而實腴”,對唐代山水田園詩派有直接影響。

    伴隨著中國曆史的演進,詩詞歌賦也在不斷的發展著,尤以唐詩、宋詞、元雜劇而聞名於世,詩詞歌賦在此期間進入到了發展的黃金時期,大量的優秀作品和著名詩人,層出不窮,李白、王維、柳宗元、蘇軾、關漢卿等名人雅士,用他們豐富的個人情感和犀利的筆鋒,以及其“狀物之精,明理之深、寓意之長”的無以倫比的優美詩詞作品,推動著中國詩詞歌賦的快速前行,使中國詩詞歌賦成為中國傳統文學體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