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23章 羅貫中與三國演義(1/2)

作者:無為之治字數:4976更新時間:2024-03-29 13:01:24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楊慎的一首《臨江仙》道盡了世間恩恩怨怨、刀光劍影;慷慨悲壯,意味無窮,令人蕩氣回腸,不由得在心頭平添萬千感慨;同時,又營造出一種淡泊寧靜的氣氛,折射出高遠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作者試圖在曆史長河的奔騰與沉澱中探索永恒的價值,在成敗得失之間尋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曆史興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體現出一種高潔的情操、曠達的胸懷。 無獨有偶,蘇軾的一首《念奴驕 赤壁懷古》雲:“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更是寫盡了天下的兒女情長、俠骨柔情。

    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談及三國的時候,就不能脫離羅貫中,他是三國曆史的繼承與發揚者,他撰寫的小說《三國演義》不但是三國曆史的承載和繼承,更以此奠定了三國曆史的長足發展。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元末明初小說家,《三國演義》的作者。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漢族,山西並州(太原)府人。羅貫中早年曾參與反元的起義鬥爭。明朝建立之後,專心致力於文學創作。羅貫中編著的小說有《三國誌通俗演義》、《隋唐誌傳》、《殘唐五代史演傳》、《三遂平妖傳》。其中《三國誌通俗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這部長篇小說對後世文學創作影響深遠。

    嚴格來講,羅貫中並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文人墨客。清顧苓《塔影園集》卷四《跋水滸圖》記載“羅貫中客霸府張士誠”,元惠宗至正十六年,“有誌圖王”的羅貫中到農民起義軍張士誠幕府作賓。起事稱霸的張士誠是滅元功臣。第二年在羅貫中的建議下,張士誠打敗了朱元璋的部下康茂才的進攻。同年,張士誠的弟弟兵敗被元朝俘虜,張士誠隻好投降。降元後,張士誠貪圖享樂。到至正二十三年,張士誠看到元朝沒落,又再次稱王。包括羅貫中在內的許多幕僚都建議暫緩稱王,但是不被采納。劉亮、魯淵等人紛紛離去,羅貫中自此對張士誠失去了信心,返回老家太原;至正二十六年,羅貫中又來到了杭州。元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羅貫中也曾參與其中。明人王圻在《稗史匯編》中,稱他是一位“有誌圖王者,乃遇真主”,他預測到天下將不免落到以前的敵人朱元璋手裏,才不得已淡出江湖。此時他已是五十多歲的人了,有著與眾不同的人生經曆,對曆史、對人生都有了比較成熟的看法,圖王未果,發奮著書,試圖以小說之形式來繼續幻想其“圖王”霸業的雄心壯誌。於是,《三國演義》、《水滸傳》(《中國文學史》讚同《水滸傳》由施耐庵原創、羅貫中編輯整理成書的說法)、《隋唐誌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和《三遂平妖傳》在他的筆下遊走蛇龍,新鮮出爐,這些作品中,尤其以《三國演義》成就最高,成為後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

    羅貫中又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有特殊貢獻的作家,被稱為中國章回小說的發展和定型作出了寶貴的貢獻。他的章回小說特色是分章敘事,分回標目,每回故事相對獨立,段落整齊,但又前後勾連、首尾相接,將全書構成統一的整體。且已經分卷分目,目錄文字也很講究。今見最早的嘉靖壬午(1522年)刻本《三國誌通俗演義》(《三國演義》),每回標題都是單句七字。他與施耐庵合著的《水滸傳》每回的標題已是雙句,大致對偶。他所寫的小說很多,都是以亂世為題材,中國曆史上隻有七個分裂的時代,羅貫中就寫了其中三個,除《三國演義》外,相傳還有《隋唐誌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和《三逐平妖傳》等著作,也曾參與了《水滸傳》的編纂、創作。他亦能詞曲,所作的雜劇,今所知者,有《宋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三種,後二種已佚去。羅貫中經曆了元末的社會大動亂,目睹現實的紛爭,對人民水深火熱的生活處境比較了解,對他們的理想追求也有所了解。他從事小說創作的動機,一方麵“無過於泄憤一時,取快四載”,另一方麵,也是為了改變當時話本藝術中存在的弊端,為民眾,為說話藝人提供一個好的、方便的說話底本。他從社會的、文學的需要出發,對幾種在民間影響較大的話本小說題材,進行了搜集、整理、充實等紮實的新創工作。羅貫中的作品,尤其是《三國演義》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古代小說從“話本”階段向長篇章回體過渡的完成,揭開了中國小說發展曆史嶄新的一頁。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