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章 少年關公(3/4)

作者:無為之治字數:11330更新時間:2024-03-29 13:08:19

    關公故鄉山西解州,卻因其鹽業為保障,農工商業十分發達,盡管也遭受大環境政治與經濟重壓與困擾,但是農業、商業的絕對繁榮與強勢,仍然能使這一地區的百姓偏安一方,祥和度日。

    東漢末年,雖然當時政局混亂,天下不寧,但漢王室在學術上依然是采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儒家理論主導著當時的文化主流。關公的童年,就沉浸在這種濃濃的儒家文化氛圍中,耳濡目染,循序受教。關公從小家貧,但他的父親卻十分注重他的教育,從小就以《易》訓之,解州知州王朱旦授以撰勒《漢前將軍壯繆侯關聖帝君祖墓碑記》有文:“……明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聖帝……帝生而英奮雄駿,既受春秋易,帝通淹貫,以古今事為己任……”《三國誌》裴注所引《江表傳》之“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關公從小被父親以“春秋易”作為他啟蒙教育的主體思想,這為關公以後踐行春秋大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關公的童年是無憂無慮的,是快樂的,這種快樂源自解州一地鹽業發展,而帶來的當地社會穩定的原因。當時,解州之鹽,遠銷豫、陝、甘、冀等地,一條條繁華的運鹽之道,讓全國的生意人湧向此地,遠至西域、胡人、羌族等等,其中不乏一些文人墨客、武行外道、旁門左道、梁上君子等,形形色色的人懷揣不同的目的來到了解州,讓這座小鎮迅速的發展成為農商重鎮。在現今世界最大的武廟——解州關帝廟中,關公駕前的官員是身著少數民族服裝的,單從這一點就能證明當時聚集解州的人群,來自五湖四海。在外來的這些人當中,有一位徹底改變了關公一生命運的人——胡先生。胡先生具體名諱,已經無從考證,據說胡先生為胡人,飽讀史書,又是一位武術行家,胡先生到底是漢人,還是胡人,沒有確鑿的證據可以佐證,據解州當地人講,胡先生肯定不是本地人。筆者覺得,胡先生具體是哪個地方的人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的出現,改變了關公一生的命運,有這麽一條就足矣。

    大概在關公十歲左右,胡先生已經在解州本地開館授徒。據傳說,關公是屬於“老生子”,即其父得子較晚,甚是寵愛,又由於其父親與外遷來的少數民族兄弟友好,關公便早早騎馬玩樂,上山獵物,下灘捉魚……極盡孩童之樂。一日,關公和小朋友們玩耍到當時胡先生開的學館旁,聽聞學子的朗朗讀書聲,如醉如癡,久久不願離去。胡先生發現後,非常好奇,就問了關公好多問題,關公都對答如流,這讓智慧睿達的胡先生非常的欣喜,覺得關公聰慧過人,是個可造之才,於是便分文不取,收關公為弟子。胡先生慧眼識人,若幹年後發生在關公身上的一切都充分地證明,胡先生當年的確沒有看錯人,關公絕不是一個池中之物。

    關公師從胡先生後,勤奮用功,如饑似渴地汲取著知識,他在跟胡先生的學教中,除了練就一身好武藝、好學問外,更懂得了對大是大非的甄別與取舍。在學館的日子裏,關公結識了胡先生的女兒胡玥,二人一起,跟隨胡先生習文練武,一直到他和胡玥結為夫妻,兩人也算是耳鬢廝磨、青梅竹馬,他和胡玥成婚後,孝敬父母,育兒養家,其樂融融,盡享人間之樂。這期間,是關公一生中最平靜、最安定、最愜意的時期。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在關公平淡的生活裏,暗流湧動。當時的河東郡守董卓,在“甲子”黃巾軍亂時,為了趁機擴大自己的軍力和勢力,便勾結地方豪商,加大了對鹽稅及相關商業的盤剝。解州本地惡豪呂熊便是其麾下爪牙,呂熊為了博得董卓這位河東郡最高長官的歡心,橫行鄉裏,作惡多端。發展至後來,他為了幫董卓大量搜集民間美女,查封了當地所有的水井,隻留下了自己家一口水井,要求來他家挑水的必須是女人,以便於他能網羅到美女敬獻董卓。因此一舉,解州一地百姓被荼害的家破人亡,流離失所。作為一直生活在解州的關公,親眼目睹了呂熊一幫惡霸荼毒百姓的惡行,義憤填膺,藝高人膽大的他,決定為民除害,他的這個決定,得到了妻子胡玥和嶽父胡先生的默默支持。在一個晚上,關公和胡玥夫妻倆潛入呂府七處,將呂熊以及所有爪牙108口悉數屠殺。事後,關公回稟父母,父母深明大義,讓他迅速逃走,但關公堅持要走則全家走,父母為了免除他的後顧之憂,雙雙投井而亡。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