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2章 桃園三結義(1/3)

作者:無為之治字數:8016更新時間:2024-03-30 06:44:27

    中國某著名作家對於“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在散文《東方之神》中寫到:“真正的朋友,是另一個自己,也是一個靈魂寄托於兩個或多個軀體內的自己。真正的朋友,如同嵌在自己心靈天幕上的星星,如果其中一顆隕落,就不能移來另一顆星填補他的位置,劉、關、張的‘桃園三結義’,即是對人類友情的最經典的詮釋。”

    筆者想起看到過的一句話:“桃園三結義,兄弟山海盟。”同時也相信任何一個讀過小說《三國演義》或者是看過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人,對“劉、關、張桃園三結義”都記憶猶新。《三國演義》在第一回裏就寫到了劉關張桃園結義之事,其實有很深的寓意。這與作者的親身經曆和夢想中的“圖王之誌”息息相關;前文說過,作者羅貫中曾經作為張士誠的幕僚,協助張士誠躍馬疆場,企圖定鼎天下,羅貫中自己也想跨身政界,指點江山;無奈張士誠不是賢明之君,偏聽偏信,與眾臣離心離德,最終導致羅貫中政治抱負未成,而著書以懷誌。《三國演義》就是羅貫中借文學作品而抒發自己對現實和理想不對等的憤慨與怨氣而產生的宏偉著作。開篇,羅貫中立意明確地樹立了劉備、關公、張飛這麽幾個人物出現,其實是有自己的夢想在裏邊,他自己政治報複未得完成,就借助小說人物來實現自己的政治夢想,讓自己筆下的小人物,從流落市井,到最後完成立國大業,黃袍加身,位極人臣,這一切都是作者自己的夢想,以現實的曆史故事來完成自己的畢生夙願。他為什麽要把重點放在“桃園三結義”呢?小說是作者靈魂的展現,這還得從羅貫中的經曆中去找答案。當年,羅貫中、劉亮、魯淵等一批謀士效力於張士誠帳前,大家心懷壯誌,齊心協力,希望能輔助張士誠問鼎天下,以期享功成名就的榮華富貴。但張士誠卻很不給力,他的弟弟兵敗被元朝俘虜,張士誠立即就投降,換得弟弟的性命。降元後,張士誠隻顧貪圖享樂,完全喪失了當時起兵反元的激情。到至正二十三年,張士誠看到元朝沒落,又再次稱王。包括羅貫中在內的許多幕僚都建議暫緩稱王,但是不被采納。劉亮、魯淵等人紛紛離去,羅貫中自此對張士誠失去了信心,返回老家太原。在羅貫中等人效命於張士誠的時候,君臣離心,相互猜疑,才導致羅貫中的政治前途落空。羅貫中在小說中,不惜筆力,煞費苦心,重點渲染“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目的就是讓後來的劉備和關羽、張飛,君臣一心,生死相依,同甘共苦,在夢幻中完成自己的理想;這一點,從後來劉備集團中處處洋溢著的一團和氣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巧妙安排此書故事情節的動機與潛在的意圖。

    關於“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之事在曆史上也有很大的爭議,起因很簡單,查遍所有 “三國”時期有關的文史資料,沒有發現有關三人結拜的任何證據。筆者也曾遍查能找到的所有文史資料,發現確實沒有明明白白記述劉備、關公、張飛結拜成為異姓兄弟的蛛絲馬跡,這也可能就是引發爭議的症結所在。

    《三國誌·關羽傳》載:“……先主於鄉裏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待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這就是曆史上對劉備、關公、張飛之間關係記錄最全麵的文字資料。從此段文字的表述看出,三人能做到“寢則同床”,證明他們之間的關係應當是非常親密的,猶如親生兄弟一般的感情;試想,當時劉備已經貴為平原相,而羽飛僅為其部屬“別部司馬”,按現在通俗的話說,就是標準的上下級關係,在當時封建禮教、等級森嚴的年代,尤其是在軍規嚴明的軍營中,什麽樣的感情才能讓他們同榻而寢呢?此事已經過去一千八百多年,也許囿於文典史籍無載的緣故,被認為這是曆史《三國誌》以外的故事。陳壽在《三國誌》中,隻字未提三人結拜之事,“桃園結義”也不見諸正史,但曆代史學家經多方考證,以及當年劉、關、張結義之地涿州,遺留下來的大量文化遺存都在昭示著一個千古不變的事實,那就是劉、關、張三人的結拜之說,是可信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