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章 少年關公(1/4)

作者:無為之治字數:11330更新時間:2024-03-29 13:08:19

    關公生於東漢延熹三年(公元160年)六月二十四,歿於建安二十四年冬(公元219年)。小說《三國演義》、史籍《三國誌》是關公一生的承載,關公畢生的風風雨雨,坎坎坷坷,顛沛流離,曲曲折折,被描述的淋漓盡致、入木三分。

    關公傾其一生都在為了踐行“春秋大義”而努力,在風雲變幻、充斥著名利與誘惑、權力與政治的年代,在曆史發展的每一個關鍵時刻,關公都以其高尚的品格、嚴以律己的人格魅力、堅定的人生信念,嚴格固守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詮釋了中華民族道德文化的忠義、倫理、綱常、誠信的真正內涵。

    《三國誌·關羽傳》載:“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梁人。”在以往有限的史料文獻裏,包括《三國誌》《三國演義》等,對關公的描寫僅限於他“亡命奔涿郡”,而關公童年時代、少年時代一字未提,這也成為人們長久以來的一種期待與猜測,筆者將根據關公故裏當地一些文獻記載和曆史遺留物,大膽梳理童年、少年時代的關公,與眾方家共議。

    關公於公元160年農曆六月二十四降生於現在的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鎮常平村,我們就先從關公的故裏說起。

    曾經有很多的人專門問過筆者,你怎麽每說到關公,就非要先說關公的家鄉呢?有借關公為地方做宣傳之嫌。關公坎坷輝煌的一生,以他個人無盡的魅力和忠義精神,倍受曆朝曆代人們的尊敬與崇拜,逐步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與中國傳統文化和道德文化相融合的文化現象“關公文化”,以“忠義仁勇”為核心的關公文化,是在關公一生的為人處事的基礎上挖掘而來,是關公身體力行的必然結果,關公的處事之略是和他童年、少年時代生活的環境的熏陶和所受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俗話說的好“三歲看大,五歲看老”,隻有充分的挖掘關公童年、少年時代所處的生活環境和狀況,才能從根本上了解關公性格、信念、理想所產生的根本源泉。所以做不做宣傳不是筆者所注重的焦點,筆者所關注的是關公童年、少年時代的生活環境和教育,什麽樣的環境和教育鑄就了關公一生的剛正不阿、嫉惡如仇、坦蕩為懷、精忠大義的男子漢氣概。

    要研究關公,必須要從他的家鄉入手,猶如剝繭抽絲般,層層分解,逐一詳釋,才能全麵地、深刻地、詳細地還原一個有血有肉、感情豐富、胸懷大誌、坦坦蕩蕩的鮮活的關公。我們就從經濟位置和曆史環境兩個方麵來深入探尋關公文化的起源。

    關公故裏山西運城市,人傑地靈,物華天寶,是人類的發源地,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追溯上古曆史,女媧摶土造人,黃帝戰蚩尤,堯舜禹建都,中國曆史第一個王朝夏朝的誕生,都發生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運城承載著太多的中華文明的內涵、中華文化之魂。關公就是出生在這樣一個充滿著文明與文化交織的聖地,從關公出生伊始,就沁浸在濃濃的中華文化氛圍之中,為他以後成為一代儒雅之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說起關公,就不得不再次說到鹽池,人類進化的初始階段,曾經曆了混沌、荒蠻的漫長過程,從茹毛飲血、遊牧狩獵,到農耕定居,一步步演進,這其中的關鍵是因為人類有火與鹽。鹽是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人類的進化、發展都與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運城鹽池,是世界第三大硫酸鈉型內陸湖泊,所產之鹽無須火熬,無須曬製,屬於自然結晶而成。它的開發約有四千多年的曆史,是我國最古老的鹽池之一,對中華民族文化與經濟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決定性的重要意義。舜帝所做的《南風歌》對鹽池的作用與經濟價值給予了高度的肯定“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據傳說,在舜帝當政的時代,人們就開始在夏天撈采水池內天然結晶的鹽,用於日常生活。到春秋戰國的時期,運城鹽池就已經很出名了。到漢代,運城鹽池的鹽就遠銷豫、魯、冀、甘、陝等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同樣也出生在鹽池周邊,他在《晉問》中,就曾詳細介紹了鹽池的情景:“公晉人,實以堯之故都為重,故設武陵之問,而悉以晉之名物對。一曰晉之山河,表裏而險固;二曰晉之金鐵,甲堅而刃利;三曰晉之名馬,其強可恃;四曰晉之北山,其材可取;五曰晉之河魚,可為偉觀;六曰晉之鹽寶,可以利民;七又先言文公霸業之盛,而後以堯之遺風終焉,其為文可謂工矣。……吳子問於柳先生曰:“先生晉人也,晉之故宜知之。”曰:“然。”“然則吾願聞之,可乎?”曰:“可。晉之故封,太行掎之,首陽起之,(首陽山,在河東蒲阪縣),黃河迤之……溝塍畔畹,交錯輪群,若稼若圃,漁兮鱗鱗,邐彌紛屬,不知其根。俄然決源釃流,交灌互澍,若枝若股,委屈延布……觀之者徒見浩浩之水,而莫知其以及。神液陰漉,甘鹵密起,孕靈富媼,不愛其美。無聲無形,燥結迅詭,回眸一瞬,積雪百裏”。北魏的酈道元在《水經注》裏也寫到“河東鹽池謂之監。今池水東西七十裏,南北十七裏。紫色澄濘,潭而不流。水中食鹽,自然印成,朝取夕複,終無減損。”運城鹽湖是我們古老華夏民族的一個營養盆地,她默默地與我們的遠古先民相依相伴,養育了無數代的人丁生靈。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