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9章 關公真的大意失荊州嗎(1/5)

作者:無為之治字數:16380更新時間:2024-04-01 06:31:09

    荊州是出入川陝的咽喉之地,劉備跨有荊益二州而圖天下,而曹操孫權也想吃這塊肥肉。因此,荊州成了三家必爭之地。千百年來,在民間廣為流傳著關公大意失荊州這一說法。實際上,關公在荊州兵敗,固然與其大意有關,但絕非僅僅是大意二字可以全麵概括其荊州失利原因的,筆者認為在其大意這個表麵現象的背後,隱藏著更深的曆史原因。

    每當談論起這段曆史的時候,總是很多人對關公有微詞,認為是關公的“驕傲自滿、剛愎自用、自以為是”的高傲的性格,導致了荊州的丟失,繼而影響到了劉備的扶漢大業;認為關公拒絕了孫權的求婚,才導致孫權瘋狂的報複,繼而丟失荊州……

    但筆者不這麽認為,關公是什麽樣的性格,我們也不去正麵的揭示,否則有點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的嫌疑了,我們單從劉備任用關公獨立董督荊州這事上追個明白吧。通觀三國曆史,劉備是一個卓絕的政治家,他從一個編織草席的凡夫俗子,通過起兵扶漢,東征西討,最後黃袍加身,建立蜀國;由此可以看出劉備的聰明才智。而在劉備的智囊團中,更是有被稱清人毛宗崗稱為“智絕”的諸葛亮。劉備從任何角度來說,他都是一個政客,即便有桃園結義的情誼,他也不可能拿自己集團的利益開玩笑,在篩選駐守荊州的人選時,他是不會顧忌任何情誼的,必定會選一個文武兼備,才能卓著的將領來董督荊州,畢竟荊州是劉備集團的大後方,是不能有任何閃失的,何況劉備的身邊還有諸葛孔明在一旁參謀把脈。劉備既然能讓關公獨自董督荊州,就證明關公符合劉備和諸葛亮的要求,不然劉備和諸葛亮是不會這麽放心地把荊州交到關公手上的,把荊州交給關公,就等於把劉備集團的根據地交給了關公。如果他隻是一個沒有謀略的武夫,那後來的水淹七軍,斬龐德都怎麽解釋?單從這一點上來說,關公絕不是那種小肚雞腸、好高騖遠、紙上談兵、心胸狹窄之人。那我們就從曆史的角度來分析當年在荊州的地盤上究竟發生了什麽變故?關公為什麽會失去荊州?

    在曆史上,曾經有很多文人對關公大意荊州之事進行了激烈的辯論,讓我們先看看他們怎麽說的:

    明朝王世貞在《失荊州辯》中說道“世以失荊州為關侯之罪,吾以為非關侯之罪,乃昭烈之失也。昭烈之失,在委侯以為操角,而不為之後繼也。夫操,猾虜也,割天下之三乘,而以戎馬據其吭。侯雖獲於禁七軍,能報操之不自至乎?操至,侯保其能勝乎?即勝,能孤軍乘而深入乎?不勝,其何以退乎?夫勝而不能退,是勝亦危也;不勝而不可以退,是不勝更危也。俱非所以有荊州之道也。當是時,昭烈或自出,或以委子龍、翼德率三萬之眾而駐江陵,為侯聲援。侯進,可以藉其威以挾操退,可以有所就而無他虞。雖百蒙遜其何能為?而荊州固於泰山矣。夫以昭烈之明、孔明之智,而計不能及此,天也。且既取襄樊,而因以北掩雒、東蹂許,其賢於箕穀祁山不百倍哉?故曰天也!”王世貞在分析這段曆史的時候,將責任都推給了劉備和諸葛亮,認為是他們二人戰略部署上的失誤,說如果當時能讓張飛或者趙子龍率軍駐守江陵,為關公後援,那麽荊州就不會失。他認為,聰明的劉備和諸葛亮都未能預測到,他們的親密戰友孫權會在他們進軍巴蜀之時,聯合曹操集團,巧奪荊州,所以他認為這是天意。

    明朝胡應麟在《失荊州考辯》中對王世貞進行了針鋒相對的辯解,他寫到:“壯繆圍樊城,王元美(王世貞的字號)謂昭烈當遣孔明、翼德等帥眾駐荊、益間,遙為聲援,庶幾乘魏之釁而伐吳之謀,第劉封、孟達屯守上庸,先是壯繆累使發兵而二人銜其矜高,堅閉不出,以致徑路斷絕,迄墮吳奸脫當。南郡既失,麥城孤危,二人罄兵夙發赴難,亦決不至此極。昭烈所以不遣孔明、翼德者,蜀土初定,驚擾不常,如自魏人所傳日斬數人而弗能止。孔明何能旦夕離去根本?翼德破張郃,坐鎮漢中,舉足援荊,郃必乘虛來襲,亦非所以安輯漢川也。昭烈蓋以壯繆方乘勝,而南郡非旦夕可下,即有利鈍,封、達密邇荊土,足相應援。詎意外訌內叛,瓦解土崩,遺恨千古耶?又謂:以關、張之勇猛而死,孔明安得不親戎陣,其用魏延、馬謖輩非得已也。識論亦卓。初,昭烈入蜀,壯繆、孔明同鎮荊州,洎龐統卒而孔明離荊,甫定蜀而取漢中,時事劻勷,日不暇給。向使士元弗夭,孔明在荊,漢事寧當至此哉。”胡應麟說,王世貞所說的如果劉備派張飛等人駐守荊、益間,作為關公的後援,就不會出現失荊州的事情了,這事沒有可能。為什麽呢?他認為當時蜀土初定,周邊又驚擾不斷,諸葛亮怎麽能說走就走呢?張飛剛破了漢中,如果此時去營救關公,張郃必然來奪漢中,說張飛沒有離開漢中是正確的。當時劉備認為關公在荊州打了勝仗,而荊州也不是說一朝一夕就能丟失的。如果劉封、孟達能秘密的到達荊州,進行援助,也就不會落下個千古遺恨了。他又說關公、張飛死後,孔明隻能親自上陣,起用魏延、馬謖等一些笨拙之臣。最後他將以後發生的這些,都歸在了劉備失去了龐統,說如果龐統在的話,孔明駐守荊州,也不會發生失荊州的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