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2305章舊轍和重蹈舊轍(1/4)

作者:馬月猴年字數:10100更新時間:2022-06-14 15:11:42

    有時候斐潛覺得,曆史的意義就是為了讓人重複曆史,就像是舊轍存在的目的就是讓人重蹈舊轍一樣。

    就像是眼前的河川之水,上一刻水流過,然後下一刻的水跟上。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走著重複的道路,然後要等到千百年之後,才會發現有那麽一些的改變。

    斐潛站在山崗高處,望著山下川流不息的黃河。

    嗯,現在叫做大河。

    這是黃河的字彎的最後一個彎,此處便是潼關之處。

    潼關之前叫做。早在春秋戰國之時,就有《左傳》所記

    潼關整體就像是黃土高原的一塊平台,而想要走上這一塊平台,便是隻有一條狹隘得能單車通行的斜坡,被稱之為五裏暗門。

    關隘的主體便是修建在這一塊平台之上,叫做麟趾塬。

    斐潛看著潼關布防圖,然後目光從圖紙移動到了遠處的關隘城牆,箭樓哨塔上。

    當然,在曆史當中最為難以攻伐的關隘並不是潼關,而是秦函穀關,漢代的函穀關已經沒有像是秦代函穀關那麽險要和難以攻伐了。

    原因當然是水土流失,就像是眼前的潼關,在隋唐之後,因為黃河的侵蝕,泥沙的堆積,潼關最終成為了一個關隘體係,就像是裝水的皮囊,在破了一個洞之後,便是越來越多的洞,打上了越來越多的補丁。

    斐潛到潼關來,便是因為聽聞了河洛之處的異常動靜,並且上一次斐潛從河東回來的時候,走的是蒲阪津,並沒有經過潼關,所以這一次來巡查一下潼關的建設和具體情況也是應有之意。

    潼關的擴建工程,現在基本上差不多了,雖然說大體上還有一些細節需要繼續施工,但是整體框架已經出來了。

    整體上來說,潼關的防禦體係就像是兩條狹長的走廊再加上一個巨大的台階。

    第一道的防線,是在黃巷阪的中端。類似一個的形狀,有四座箭樓,兩前兩後的高聳在中間。

    黃巷阪的南側緊臨高原,懸崖陡壁,北側夾河之間有一高岸隆起,這就形成了南依高原、北臨絕澗、中通一徑的孤道,所以,黃巷阪成為潼關要塞的第一個天然屏障。(不清楚黃巷阪的位置的小夥伴可以看章節後麵的本章說注)

    第二道防線則是在黃巷阪之後的高地平垣的之前。大體上就像是一個放大拉長的字,比較有弧度的將的下端入口之處遮掩得嚴嚴實實。同樣也是有四個高聳的箭塔,相對來說比黃巷阪那邊的箭塔要更大一些,或者應該稱之為。

    因為地形的限製,這一道相對比較平緩的坡道,就成為了爬上麟趾塬,進入潼關主體的唯一途徑。其餘的地方基本上來說都是將近七八十度的斜坡,有的地方甚至是九十度或是超過九十度,即便是攀岩高手都未必能走,更不用說是普通小兵了。

    在五裏暗門的坡道之前,圓弧形的城牆和箭樓圍起來的空地之中,分布著驛站和一些軍事設備,還有一個小一些的兵營,大的兵營則是在麟趾塬上。這個小兵營是專門駐紮負責五裏暗門和黃巷阪的兵卒,要不然更換值守的兵卒每天爬幾個五裏暗門,體力都消耗在了爬坡上了。

    而斐潛當下,便是站在五裏暗門的頂端,而潼關城的主體,便是在此處不遠,不僅是護衛著五裏暗門,也同樣堵著通往潼水禁溝的道路。

    禁溝之西,便是一馬平川的關中平原了。

    而在斐潛對麵,隔著滔滔的大河,便是後世略有名氣的什麽一見誤終身的風陵渡……

    隻不過現在這個時代,風陵渡大部分還泡在大河裏麵,要等到幾百年後的泥沙慢慢堆積之後,才能露出水麵上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