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2305章舊轍和重蹈舊轍(2/4)

作者:馬月猴年字數:10100更新時間:2022-06-14 15:11:42

    滄海桑田,一些變化往往會改變很多東西。

    斐潛回頭而望,便是巍峨秦嶺,矗立在天邊,而鬱鬱蔥蔥的樹木和蕨類灌木,則是充斥了整個的視野。這些蕨類植物,將在這一次,還有下一次的小冰河時期裏麵慢慢的死去,而麟趾塬和隔壁牛頭塬的樹木,也會漸漸的被砍伐一空,最終成為了後世那種光禿禿的旱田,亦或是退化成半荒漠的狀態。

    原因無他,人要吃飯。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長安並不適合成為一個巨型的人口城市。

    人口越多,需求越多,龐大的人口會導致長安城變成一個需求的無底洞,無休止的吞噬著周邊的一切資源,而一旦風吹草動,都會影響到整體供需比例的變化,從而影響到城中的百姓生活,進而導致生存條件的上下波動,這種波動就會導致人心的變化……

    這也是斐潛為什麽不修建長安新城牆的原因。

    因為即便是修建了城牆,堅固得超過任何一個當今的城市,一旦被外敵侵入到了城市周邊,也是一樣頂不住,而且很有意思的是,這種頂不住的壓力來源,並非是來自於外部,而是更多來自於城市內部。

    在冷兵器時代,當防守方不得不依托城市進行防守的時候,說明防守方在實力上整體處於劣勢。毫無疑問在冷兵器時代,城池的城牆在是極為有效的防禦措施,但是絕對不能僅僅依靠城牆這一點來進行防禦。

    戰爭的目的是擊敗對手,或者擊退對手,而對於統治者下轄的普通民眾而言,無疑希望統治者盡早擊敗對手,而等待對方糧盡這種消極做法則會給轄區內經濟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當進攻方意識到無法速勝的時候,一般來說都會對防守方城池之外的經濟設施進行破壞,劫掠之類的行為更是常態。

    至於像長安這樣的巨型城市,往往都是區域經濟的核心,人口眾多、商業發達,像這種城市本身並不能供養自身,需要周邊地區提供糧食等基本消耗品,一旦被被圍困後,首先會造成極大的恐慌,這種恐慌下引發出來的混亂,往往比外敵還具備更大的破壞力。

    同時城市防守需要對內部征發大量的物資,比如需要拆除城牆內側的房屋、拆除大型房屋以獲得滾木等。這種征發一定會從城市內持不同政見者,或是底層民眾身上開始,而這種行為,也會使得民眾失去對於防守方的信賴,讓攻擊方有了收買內奸的可能,越是大的城市,越難以防備這種從內的破壞。

    所以簡單來說,長安城應該禦敵於外,而不是憑借長安城牆來進行防禦,因此潼關武關散關等,就等同於長安的城牆了,至少應該保證敵人是在這些關隘的外麵,才有可能確保長安乃至於關中不至於出現動蕩。

    而一個政權的穩定的基礎,就是這個政權的錯誤盡可能的少,並且即便是出現了錯誤,也會很快的得到修正,如此一來在這個政權之下的民眾,才會越來越自信,越來越有自豪感和歸屬感。

    這種自豪感和歸屬感,千金不換!

    就像是斐潛在年輕的時候,因為大量的、、不遺餘力的描繪華夏多醜陋,國外月亮多麽圓,以至於包括年輕時的斐潛在內的很多人,都對於華夏沒有什麽自豪感和歸屬感。在哪一個混沌的年代當中,似乎華夏做出什麽來,都是一片罵聲,做出了什麽成績,都是不值一提,無論發展什麽都是勞民傷財……

    在那個顛倒黑白的歲月裏麵,隻有大量借著機會湧進華夏的國際資本和被這些資本控製的力量,才是值得某些公知和媒體大力謳歌的,、,這是多精明的人才能用顛倒的關係做出的詭辯術?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