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604章:於國,武重於文(2/3)

作者:榮譽與忠誠字數:11658更新時間:2019-01-29 00:22:30

    一直是到孔子創建儒家,那已經是到了“禮崩樂壞”的年代。所謂的“禮崩樂壞”含義挺多,首先指的就是周王室無法再驅使諸侯,周王室也無法對諸侯任免官職有任何話語權,很多傳統逐漸被瓦解,其中就包括對官員的考核這一項。

    到春秋時期,六藝逐漸演變成為貴族家庭用來教育後代的核心內容。孔子要求儒生必須學習六藝,實際上是將希望用培養貴族的方式來培養儒生,他的這個做法被當時的貴族所排斥,更沒少受到來自方方麵麵的嘲笑。

    “若是真要推廣教育,無需人人‘六藝’皆精。”劉彥從不覺得世界上有那麽多的全才:“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賦,更專精於什麽,那就往那個方向著重培養。光是學習六藝亦是不足,知識來自生活,也應該用於生活。”

    “是啊,善於打戰的人,隻要識字,看得懂兵書,不需要能夠對詩和賦貫通,亦不需要能夠作詩、唱賦。”呂議隻知道自己的建議有戲就行,一副難掩其興奮的模樣。他隻要劉彥不反悔,那劉彥什麽都是對的,也就不斷點著頭,道:“不光要學,還要會用,知行合一乃是基礎。”

    紀昌眼睛一亮,重重地點頭:“是該知行合一。”

    劉彥怎麽覺得“知行合一”這個詞有點熟?努力想了一會,才算是回憶過來。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並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並知,認為行便是知。這個是由有明一朝的思想家王守仁所提出來的。即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其實很是諷刺啊!有明一朝,讀書人為了科舉苦心專研八股文。而八股文除了能讓讀書人中舉之外,其實一點能夠用於生活中的技能都沒有。要曆代讀書人那一代最符合米蟲這一特性,除明朝和“我大清”的讀書人再無其他,也就有了“百無一用是書生”的這個法。

    很多人提出的觀點和理論,其實是曆代先賢早就有相關的論點,差別就是那些先賢沒有係統化地進行歸納和寫出來(可能也是遺失了),王守仁在明朝那種社會環境中提出“知行合一”,估計是看到了讀書人除了讀書什麽玩意都不會,生出了憂患意識。

    然而,事實證明在有明一代提“知行合一”就是一件諷刺的事情。讀書人之所以讀書,那是:老子們讀書和專研八股文隻是為了中舉。中舉之後老子們什麽都不會也沒有關係,有了免納稅納賦的權力之後,有的是人眼巴巴成為老子們的佃戶,老子們吃、喝、度、用有的是人奉獻,並且老子們還能做官。到了該享福的時候,老子們還辛辛苦苦去學其他東西,不是純粹找罪受又是什麽。

    劉彥剛剛還在思考推廣教育之後的社會變革,不管是兩宋還是有明一朝,要是推廣教育會變成類似的情況,那不推廣也罷。還沒有等他將自己的憂慮放大,呂議放出了“知行合一”的大招。

    讀書不是什麽壞事,然而不怕壞人有多壞,怕的是壞人有文化,壞人不一定非得是窮凶極惡,最鬱悶也是最惡劣的是,壞人並不覺得自己是在做壞事,相反是認為自己在幹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以兩宋的那些讀書人行為最為突出。

    當然了,兩宋是因為經曆過五代十國。而五代十國就是一個武將到處肆虐的時代,兩宋隻不過是幹得太過矯枉過正。

    【宋朝的讀書人,他們為了自己的權力可是什麽都幹得出來,包括讓軍隊在國戰中失敗,然後出場以歲貢的方式服軟,並且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什麽花點錢財保證安寧,全然不顧那樣的行為對於國家軍民士氣是何等的打擊。】劉彥看模樣是在注視交換意見的紀昌和呂議,可眼眸實際上並沒有焦距:【絕對不要看讀書人的無恥程度……,當然也不能相信武將有多少節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