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725章:友邦驚詫是什麽梗?(3/4)

作者:榮譽與忠誠字數:12362更新時間:2019-01-29 00:22:59

    王猛最成功的是讓健康居民重新認識到身為一名漢人的重要性,那是數萬奴隸作為典型帶來的直麵印象,有了這一層深刻的比較,誰還會覺得作為漢人不好?

    “臣相應王上號召,於建康大力鼓勵手工作坊……”王猛講了許多,主要是介紹作坊的規模和都是生產什麽,後麵總結:“百姓有收入便會安心下來。”

    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基本上是不可能所有人都是農民或商人。事實上任何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它所有需要都會是從外部購置,無論是農產品或是工業原料都是,那麽一些作坊就會顯得非常重要,也代表著城市裏麵的手工業會是居民生存的依賴之一。

    劉彥當然會鼓勵人們開建作坊,那是漢國土地政策帶來的必然原因之一。再來是,他真的不看好農經濟,也就是自給自足的一套社會體係,認為那樣隻會讓社會變得僵化,不會使民族有太多的對外好奇。

    “農經濟”不管是從字麵還是意思在現代和古代並不一樣,古時候提倡“農經濟”是凡事要自給自足,不要從“外人”那裏去獲取,導致有能力的群體就特別喜歡建造龐大的莊園,自己的一個王國也就那麽出現了。

    不存在交流的社會哪裏來的進步空間?就是沒有互通有無的前提下,莊園除了繳納固定的賦稅額度之外,基本上是無法為國家產生更多的稅收。危害最大的是,抱團思維的固定化,通常還會產生無數的野心家,國泰民安的時候他們對國家沒有多少貢獻,一旦被逮住機會就又會是狂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為王先驅者”。

    諸夏文明的“農經濟”思維一直都是主流,交通不便利是原因之一,再來也是當局排斥人員流動,喜歡各地的人地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反正就是老老實實窩著別動彈就對了。

    劉彥需要人員動彈起來,太多地廣人稀的地區需要人口去填補,對土地控製嚴格的漢國也沒有給某些群體搞私家王國的空間。

    “大漢與外邦往來,外邦之人首到便是建康。”王猛到這個有種一種難以掩飾的興奮:“去歲外邦之人不多,今歲大大增加,以波斯人與羅馬人的數量最多。”

    王猛的興奮不是別的,是歪果仁到建康之後沒幹別的,就是一陣的買買買,不但是貢獻了諸多的稅收,也是刺激得更多的人置辦作坊,吸收了更多的人作為工人。

    社會閑散人員多與少一直是被規劃到一個官員的政績裏麵,遊手好閑的人員一多社會治安也會無比之差,許多的惡性案件就是那些沒事幹的人弄出來的。

    劉彥有看過相關的公文,的確是有很多歪果仁經由海路前來漢國,他們在馬六甲那邊交了過路費,到漢國被限定隻能在建康活動,沒有得到允許不得四處遊逛。

    “臣有記錄,在臣前來長安之前,留駐建康的外邦人員已經達到兩千四百一十人。”王猛是被問到才有以上那句話。他回答劉彥的後麵一句問話:“外邦之人無法購置土地,向官府或民間租房、地,公衙在案的商鋪計有一百七十二間,倉庫超三千畝。”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