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977章 昌化見聞(2/3)

作者:零點浪漫字數:8450更新時間:2019-06-30 03:04:21

    範迪門認為既然這爐子是沒有見過的式樣,以海漢的一貫作風,這玩意兒肯定也是最為先進的科技,模仿著造一個或許也能有同樣的效果。不過他的設想太過簡單了一些,海漢在冶煉爐上的設計是考慮到了自身的科技條件,在建爐材料、燃料、冶煉過程和溫度控製方麵都有與之配套的方案,並不是單單模仿爐子外形就能把整套冶煉方法給照搬過去。就這用於提升爐溫的蒸汽動力鼓風機,就不是其他地方能造得出來的。

    不過範迪門有一點是沒猜錯的,海漢在冶煉方麵掌握的科技的確是冠絕下,隻是礙於目前的條件所限,沒辦法建設氧氣轉爐、電弧爐、電渣爐之類的高階設備,隻能因地製邑建設高爐煉鐵、平爐煉鋼。當然了,即便是原理相同,海漢所建造設計的煉鐵煉鋼爐子在科技先進程度上也遠遠過了同時代的水平,不論是生產效率還是產品品質都的確有比較大的優勢。再加上海漢是按照現代工業的模式對冶煉車間進行管理和生產安排,因此整個冶煉體係的運作更接近於工業時代的狀態,而非這個時代常見的作坊式運作模式。

    “我們這裏的冶煉爐所使用的焦炭,大部分都是來自黑土港,在那裏開掘出來的煤炭經過製備之後,直接把成品焦炭運來這裏投入使用。”喬誌亞向範迪門明道:“從鋼鐵產能來,我們這裏的冶煉車間已經過大明福廣兩省的總和了。”

    範迪門聽到這個數字也不禁有些動容,他早年曾收集過大明的一些情報,這鋼鐵生產的相關信息自然也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大明在全國範圍內現和開采的鐵礦多達二百三十二個州縣,其中福建二十八處、廣東二十三處、廣西兩處,這三地加起來就有鐵礦五十三處之多。至於民營的冶煉業作坊更是比比皆是,如廣東南海縣的煉鐵廠,在崇禎年間已經達到三千饒用工規模。根據嘉靖年間的統計數據,官營冶煉廠加上民間作坊,全國的生鐵年產量已經破萬噸,遠遠過了同期歐洲國家的生產水平,而在這個數字之中,福廣兩省的產能就占了差不多一半。海漢以這昌化一處冶煉廠的產能,就能抵得上大明兩個產鐵大省之和,足見其生產效率之高了。

    不過範迪門有所不知的是,海漢這冶煉基地的起步能如此之快,其實也還是依賴了大明各種官方和民間經營的冶煉機構所培養出的眾多匠人。廣東地區的民間鐵冶業尤為達,像韶州、惠州等地的鐵礦,每年秋收之際,便有人糾集人馬,百千成群越境而來,自行開礦建爐,煽鐵取利。當然除了這種“野生”經營之外,更多的還是拿到官方牌照按時納稅的合法冶煉作坊和礦場。

    如廣東佛山的鑄鐵工場的規模就相當大,僅炒鐵一項就有數千從業者,而其中又細分為司爐、鑄工、鉗工、錘工等等,已經有了較為細致的分工。不過這些手工業者仍是受時代條件的限製,基本都是聽命於行會安排,而非資本主義性質的自由雇傭勞動者。

    海漢早年從廣東大量引入戰亂和災荒造成的難民,其中便有不少從事這個行業的匠人,後來其中絕大部分都被集中到昌化這邊效力。而民政部門通過這些饒人脈,66續續又從大明挖來了許多冶煉行業的匠人。

    廣東布政司對民營鐵礦山場經營結構有比較明確的規定,由山主為爐,爐即為總甲,下麵每十人設一甲,並且要填寫個人資料,然後呈送到縣衙才能拿到經營執照。而海漢直接就通過官府中人拿到這些名單,然後照著名單挖人,一批一批地拉到昌化來安置。這種挖人方式在後來甚至被用到了官營煉鐵廠,用高薪將匠人盡數挖走。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