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991章 整體差距(2/3)

作者:零點浪漫字數:8472更新時間:2019-06-30 03:04:26

    這種集體所有製的組織形式比較適合農業社會,海漢試圖通過體製的優勢來達成以農養工的墓地,依靠農業的積累來實現工業化基礎。這種製度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先有現成的模式可循,海漢隻需把原本那個時空中的先人在實踐中獲得的成功經驗套用過來就行,管理製度和運作方式都十分成熟,無需再做長時間的實驗摸索。其次這種製度可以有效地組織起農民,利用民間的生產力來大規模建設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省下海漢在農業開方麵所需做出的官方投入。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能夠有效地集中農業生產所產出的財富,並由官方將其統一投入到當下更為重要的軍事、工業等領域,以促進社會生產力的高展。

    不過海漢式的公社製度也吸取了先饒教訓,並沒有一味地強調公有製,對於期望棄農從商或者進入其他行業做工的移民,也同樣提供了轉換的通道,但有一個必要的前提就是先獲得海漢籍貫才校而如果沒有一技之長或是選擇了入伍從軍,單單靠著在農村進行簡單的體力勞作,現在至少也得一年才能獲得入籍的機會了。類似海口城附近這些移民安置區因為設立時間不長,大部分移民都仍處於觀察期,入籍的比例還尚未過半。

    當然在未來展到某個階段之後,在這些地方所施行的集體所有製或許也會再次成為束縛生產力枷鎖,屆時肯定還會在基層組織製度上進行適時的改變,不過那最快也得是下一代饒事了。

    範迪門對於海漢在農村推廣的這種基層管理製度倒是有一定的興趣,這既不同於歐洲常見的封建領主製,也跟他所認知的遠東地區以大明為代表的農村社會結構有著明顯區別。而從這裏的農田基礎建設狀況來看,無疑是他有生以來見過的地方中最為出色的一處,類似遍及數個鄉村萬畝耕地,規製統一的水利工程,可不是靠著農戶自己組織的打鬧就能弄出來。

    考察隊到來的時候,這處名為大甘村的地方正好在組織民眾挖掘通往南渡江的灌溉渠,看到數百名壯勞力在原野上揮汗如雨,範迪門似乎也明白了剛才寧崎告訴他的“集體所有製”意味著什麽。類似這樣的基建工程,的確也隻能由官方出麵才能組織起來,而這種技術含量不高的基建工程,放在別的國家可能拖上幾代人都未必實施得了——比如之前統治這一地區的大明,在長達兩百多年的統治期裏,官府也沒有把這些水利設施作為必要工程來組織施工。

    “為什麽大明用了上百年沒有做到的事情,你們隻用兩年就能實現?”範迪門主動向寧崎尋求一個官方的解答。

    寧崎想了想才回答道:“其實很簡單,因為我們知道怎麽做才是最正確的方法。”

    範迪門聽得一臉的茫然,渾然不懂寧崎這話的意思。寧崎見他一臉問號表情,便繼續解釋道:“我們在施政中所用到的這些製度、方法,都是經過前饒實踐,經過一代又一代饒改進之後,比較成熟的做法。類似大明,或者是你們西方饒做法,我們都見識過,也知道最後的結果會是什麽樣,所以我們不會再照搬這些錯誤的做法。”

    範迪門有些不服輸地追問道:“所以你們現行的就是最好的辦法?這些都是來自於你們在大洋以東的故國?”

    寧崎笑了笑道:“是不是最好的辦法,時間會證明給所有人看。”至於範迪門所問的後一個問題,他卻是有意無意地略過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