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四百四十章 苦難的行軍(一)(1/3)

作者:孤獨麥客字數:7466更新時間:2019-02-06 01:15:42

    169年1月日,光輝城。

    光輝城是一個不存在於華夏東岸共和國官方編製內的行政區劃,由義成地區行署下令設立,上級並不承認,穿了就是一個黑區。但黑區歸黑區,這裏到底生活著兩萬多人口,農業、手工業活動也相對發達,並不可以被人隨意忽視。

    光輝城大致在後世南非帕拉博魯瓦城附近,生活於此的居民主要是從新大陸移民過來的印第安人、梅斯蒂索人以及從新華夏島發配過來的島嶼八旗。東岸人曾經對他們進行過一次統計,印第安人大概有九千多人,梅斯蒂索人有七千多人,島嶼八旗有兩萬餘人,經濟上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有一定的日用品生產能力及兵器維修能力。

    從這些人口構成就可以看出,光輝城是一個用於臨時安置大量移民的城市。臨時,是因為光輝城也並不是他們的最終目的地,他們最終的落地地,尚在上千公裏以外,中間不知道有多少艱難險阻、多少毒蟲猛獸在等著他們。

    光輝城的這批移民已經在此生活了一年多了。按照計劃,他們將在明年上半年再度出發,背上行囊,帶上牛羊,在東岸人整訓的軍隊的護送下,抵達林波波河流域。他們對這些遷徙活動並不陌生,因為在此之前他們就是在義成地區登陸上岸,然後從成皋縣一帶向北,不斷開拓前進的。

    而在離開成皋縣之前,他們被義成地區行署借故扣留了數年,用於清理境內原始蠻荒的環境,修建房屋和道路,有時候青壯年甚至還被抽調出來去與通加人、斯威士人作戰,甚是苦逼。他們也不是沒有試圖反抗,但東岸人在周邊派駐了大量軍隊,南非各縣民兵更是被輪流抽調過來看守,因此任何反抗都注定是徒勞的——你不能指望連彈藥都無法自產,武器修理都需要東岸提供零件的流民團體能有啥反抗能力。

    是的,沒錯,這些人基本上就是流民團體。隻不過在東岸人的組織下,他們的生活相對好一些(食品供應相對充足),武器相對好一些,全程有東岸陸軍精銳斥候給他們打探消息、繪製路線罷了。

    在黃黑分界線的指導方針提出多年後,東岸人在南部非洲一帶遷移島嶼八旗、印第安人的行動終於不再遲緩、拖拉了。在最新一筆五十萬元的遷移資金到位後,義成地區行署也不得不做出表率,采購了大批糧食、牲畜、武器、藥品、生活用品及其他物資,按照部落、家族發放下去,同時派遣大量騎步兵到位,督促這些人繼續北進。

    東岸政府製定的這個計劃叫“苦難的行軍”計劃。中央財政每年會特別撥出一百萬元(通過發行公債解決)的資金,南非的河中、義成以及新華夏開拓隊會聯合撥出五十萬元的資金,支持該計劃的深入執行。

    每年一百五十萬的資金,起來非常不少了,畢竟這些人也不是不事生產,每到一地他麽也會停留一段時間,一是休整,二是等待後續物資的抵達,三是趁機生產一些糧食、蔬菜、水果,擴大一些牛羊種群的數量,為下一階段的行軍打好基礎。

    比如他們在光輝城,就滯留了整整一年多的時間。期間收獲了三茬糧食,牛羊數量也大大增加,整體經濟實力是增強了不少的。當然他們滯留期間也不是沒幹別的,他們在東岸人的組織下,狠狠清理了一番附近的土人,環境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造,為後麵道路的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