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3章 道士得一(4/5)

作者:蔣勝男字數:20682更新時間:2021-04-19 22:16:28

    劉娥進香的時候,觀主作陪。劉娥看他臉色,就笑道:“老神仙近來紅光滿麵,想是生意不錯。”

    王得一合什道:“貧道如今這一身,俱是娘子所贈。如今這生意,嘿嘿,不比桑家瓦肆掙得少啊。”

    劉娥揶揄他:“而且不比桑家瓦肆,還要投入這麽大本錢,還要跟各種達官貴人點頭嗬腰。如今,應該是他們向您這位神仙點頭嗬腰了吧。”

    王得一就笑道:“彼此,彼此,你我如今都已榮華,早與往日不同了。”說到這裏,不禁感慨:“其實開瓦肆與當神仙,並沒有有多少差別。一樣是要察顏觀色,一樣是周旋於貴人中間,一樣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一樣要給人拉纖作保牽線搭橋。隻不過以前想哄別人掏錢的時候,要俯下腰來,如今想別人掏錢的時候,反而要昂起頭來。”

    劉娥笑得掩口:“說得好,道長果然已經得其中三味了。”

    王得一就奉承:“當日貧道就看娘子非池中之物,如今看來,娘子的前程,還遠不至此。貧道將來,還是要更仰仗娘子的恩德。”他心中暗忖,當日隻道她或能成個大潑皮,不曾想她居然嫁與了襄王。縱然如今尚無名份,但襄王眼看是要爭皇儲之位的,若有登基之日,眼前這個也穩穩是個皇妃。自己能夠攀上這場富貴,自然要抱緊她的大腿,當下就奉承不已。

    劉娥看他前倨後恭,混得如魚得水,不由點頭:“道長如今言談舉止,更加仙風道骨了。聽說道長在官家身邊,頗敢直言?”

    王得一得意起來:“官家雖然尊貴,但有時候,也愛聽幾句村話葷話,聊些市井八卦。那些道觀裏出來的傻道士,膽子太小,放不開手腳,如何比得老子。嗬嗬!”

    劉娥指他:“說著說著,漏餡了吧。官家就不懷疑你?”

    王得一就笑:“我早說過了,當年貧道的師傅,要貧道入世修行,而且還要在市井中打過滾,方能夠悟道。官家聽了,還拍膝讚許,說先師必是得道高人呢。”

    劉娥點頭,如今安了這麽一個人在皇帝身邊,皇帝的身體狀況,心情好壞,好惡習性,俱能及時了解,對襄王爭儲,實有極大的助益。

    自許王死後,也曾經有官員進諫,勸再立皇儲的,都無不是叫皇帝或斥責或貶流的,弄得後來再也沒有人敢提這事了。可沒人敢提了吧,皇帝自己心裏又不自在起來。

    他自己這段時間舊疾發作,就頓時感覺已經不如年輕時了,要認老的時候,還得認老。這段時間他又開始翻史書,越看越覺得,這世間就沒有萬年的天子,皇儲該定,還是要早定,免得跟齊恒公一樣,死的時候五子束甲而爭,那就真是死不瞑目了。

    這些年來他也是看著諸子明爭暗鬥的,諸王結交臣工,討好後宮的行為,他又豈能不知。若論這三個兒子的才幹、能力,其實都是不相上下的。隻是襄王寡斷、越王懼內、吳王任性,都有些不足之處。越到後來,反而是一開始讓他有些失望的襄王,漸漸進了他的眼中。

    最年幼的幾個兒子,說四哥五哥會給他們送各種玩具,但三哥卻會問他們功課。八皇子的生母王德妃因此對他說,隻有三郎是真心關心弟弟,其他的都不過是想借此討好罷了。劉承規管著皇城司,他問劉承規,諸王可曾給他送禮,劉承規坦然承認,某王送了多少,某大臣送了多少,一文不少。隻問起襄王時,就說喝過幾次茶,討探過書畫,但卻從來不曾送過禮物,也不曾打聽過皇帝私事,有詢問也隻是依著兒子的本份,並不逾越。

    越王吳王的後宅多少有點風波,倒是襄王年輕時雖鬧過一次大的,此後再也沒有出過事,後宅平平穩穩的,如今已經有了兩個嫡子,一個庶子。尤其是他用心在其他兄弟不關注的民生上,之前的上表賑濟災民,此後又清掃城狐社鼠,使得治安清明;再又在蜀中之事上果斷上書派良臣安撫百姓,阻止軍紀敗壞,避免再次民亂。又有許多其他事件來,件件都辦得極紮實。

    他這時候有了立皇儲之心,又不好自己提出,某次在崇政殿議事時,歎息自己身體有疾,誰曉得這些人一點也沒聽出話音來,隻一徑勸諫退休,或推薦醫者,並無一人敢提此事。

    他自己憋了一肚子氣,又與後宮說起,誰知道諸人皆被他之前誰提誰倒黴的前例嚇住了,雖然有點猜測,卻是誰也不敢第一個提出來。也就是皇後略含蓄地道:“隻要王妃們賢德,誰家府中子嗣多,後宅平安的,那就是好的。”這話,卻也是正合了襄王府。

    九重天上一點微風,落到下界就是驚天動地。皇帝有這樣的意向,群臣雖不敢言,卻並不是完全沒有反應的。

    襄王府裏,元侃就與眾臣屬商議此事,這時候忽然間王欽若就道:“官家前些日子,似乎提起寇準了。”

    錢惟演一怔,忽然道:“這是個信號,恭喜王爺了。”

    過了數日,宰相呂蒙正上奏,道:“寇準在青州一年多,已經修身養性,相信回來之後,應該能與眾臣相處更好。”

    皇帝見奏,沉吟片刻,道:“那就召他回來吧。”

    寇準,字平仲,華州下邦人,太平興國五年進士,時年才十九歲,即被任命為大理評事,次年又被派往歸州巴東任知縣。以後他又先後升任鹽鐵判官、尚書虞部郎中、樞密院直學士等官。

    皇帝雖然厭惡趙普,卻也不得不承認他對於朝庭的作用,盡管他在關鍵時刻總會起用趙普,但是在太祖朝被排擠的心理,卻始終也無法自心底裏全部信任趙普。他也一直在群臣之中,尋找屬於自己的“趙普”。寇準在群臣中,臨事明敏,以剛直足智而著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