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五章精彩紛呈的文化史(4/5)

作者:周兵字數:16328更新時間:2021-04-25 05:00:09

    另一部值得一提的譯著也是出自法國曆史學家之手——米歇爾·伏維爾的《死亡文化史》(米歇爾·伏維爾:《死亡文化史:用插圖詮釋1300年以來死亡文化的曆史》,高淩翰、蔡錦濤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伏維爾是法國當代著名的馬克思主義曆史學家,也是屬於第三代年鑒曆史學家陣營中的一員,心態史是其主要的研究領域之一,他尤其著迷於曆史中的死亡觀念。本書即伏維爾於1983年發表的《1300年到今天的死亡和西方》一書,中文本根據2000年最新的一版翻譯而來,同時為了凸顯其作為文化史的特點,譯者和編者有意識地修改了原來的書名。這樣做雖然有出版社出於圖書銷售的考慮,但不能忘記的是,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史在這二十年間的發展和影響,新的文化史研究不僅取代了心態史的名稱,更將它的內涵和外延都大大拓展了。

    伏維爾理解的心態史,就是“注重於對態度、行為舉止以及人們稱之為‘群體無意識’層次的研究”,而曆史上人們對死亡態度的研究,在他看來“代表了當今最係統化、最吸引人的研究趨勢之一”(米歇爾·沃維爾(伏維爾):《曆史學與長時段》,《新史學》,勒高夫等主編,第144頁。)。在年鑒曆史學家中,菲利普·阿利埃斯(Philippe Ariès)就曾對死亡進行過較早的心態史實踐,伏維爾則更進了一步。他把關於死亡的心態史研究比作“死亡鏡中的人類曆史”,通過曆史上不同時期人們對死亡的態度折射出了曆史的進程,“曆史需要掂量問題的各種因素,倒過來審視與死亡交叉的目光,從死亡出發,回顧迎接死亡的集體態度,發現人們在這一途程上的各種反應”。心態史從普通人的集體無意識出發,揭開了人類思想意識中的另一個不為人知的維度,而突破了傳統的思想史,形成一種新的文化史取向,“從這個角度出發,對死亡的研究必然在新的思想史中占有不容忽視的地位。那些最初對文化發展感興趣的研究人員必然走進另一個領域。在那裏,清晰的思想讓位於潛意識;在那裏,思想意識的特征與話語並重,甚至超過了話語,麵對死亡的研究正處在這條道路上。這部曆史有其主要的探索點:麵對生死的態度、家庭的結構、死亡。在一定程度上,這是同一個調查的不同部分,因為死亡的分量反映在對待生活的態度上,正如家庭的感情直接反映在麵對死亡的行為上:總之一切都連在一起”(米歇爾·沃維爾:《死亡文化史》,第1頁。)。

    在這裏,他把心態層麵的生死態度與具體的作為事件的死亡和社會史上的家庭結構等都聯係在了一起,在整個研究中結合了醫學、人口學、社會學、人類學、藝術和文學等進行了廣泛的跨學科研究。文學和藝術的資料被大量運用,尤其在這個帶有插圖的版本中,圖像的作用不僅是資料和注解,更成為了敘述的一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他特別提到了人類學,“如何重構芸芸眾生的行為、姿態?從一開始就有兩種方向、兩條道路”。他具體指出:“一種是曆史人類學的道路”,這主要是沿用19世紀以來的民俗學方法,更依賴於口頭傳說、民間信仰等;另一種是他自己試圖采用的方法,即“力圖使得民俗學者的成果曆史化”,他認為這種方法更接近於今天人類學家的方法,通過對民俗學的成果,如與死亡有關的行為和儀式的解讀,致力於“去發現各個時代的層次”(同上書,第8—9頁。)。伏維爾全景式地描繪了700年間西方人在各個時期對死亡的態度,把對待死亡的觀念從曆史的潛意識中推到了曆史研究的前台,對它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文化解讀。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