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百六十五章 四大炮台(3/4)

作者:雨天下雨字數:10478更新時間:2022-07-29 15:09:27

    成本太高昂了!

    好在大楚帝國東進後,獲得了江南地區本地的大量糧食,同時江南地區的水網很不錯,哪怕是難以利用長江下遊的揚子江流域,但是依舊能夠通過其他水網,尤其江南運河一路連通眾多江南城池,而江南運河又能通過浙東運河,繼續向東延伸,一路連接到寧波。

    如果再把和運河相連的大大小小眾多溪流,湖泊也算上去的話,那麽基本上能夠覆蓋大半個江南。

    通過船運,大楚帝國不僅僅能夠把彈藥、兵力便捷的調動到江南各地乃至到浙江地區,同樣也能夠利用江南水網,把江南地區的眾多錢糧匯集起來。

    而這也是大楚帝國為什麽要在吳淞,要在江陰,要在鎮江建設大規模炮台的緣故。

    吳淞炮台,是為了避免明廷水師殺入黃浦江,進一步破壞江南水網交通網絡。

    江陰炮台和鎮江炮台,它們都能扼守長江,進而把明廷水師堵在外頭,不讓明廷水師能繼續肆無忌憚的闖入鎮江區域,繼而破壞大楚帝國的長江-江南運河這一條生命交通線。

    對於明廷而言,鎮江是漕運上的重要關節點,因為漕糧通過江南運河的匯集到鎮江後,再通過長江抵達北岸的揚州,進入京杭運河杭州段。

    同樣的,對於占據了江南,並開始深入浙江的大楚帝國而言,鎮江同樣而言是交通要道,戰略節點。

    大量物資,尤其是武器彈藥都會通過長江河運抵達鎮江,然後再從這裏通過江南運河,分發到江南各地乃至浙江。

    同樣的,大量錢糧也會通過江南水網-江南運河進行匯集到鎮江,再通過長江運回金陵城或者其他地方。

    鎮江,對於如今的大楚帝國而言,就是一個不容有失的戰略重地。

    為此,大楚帝國才在鎮江構築了一個炮台,並部署了數千人的兵力在這裏。

    如果純粹是為了江防的話,其實在江陰那邊還更加適合,之所以還在浙江構築炮台,那是因為鎮江對麵的揚州還在明軍控製下,揚州那邊的明軍也還是有水師的。

    這要是不弄個炮台,人家明軍水師三天過來就過來晃悠一圈,這鎮江水運也就別要了。

    上述的四個江防炮台,哪怕是對於大楚帝國而言都算是大工程了,這倒不是說基礎設施比較難搞,即便是計劃中的包括江防炮台、要地防禦、海軍基地,三位於一體的江陰要塞。

    其土木工程縱然龐大,但是實際成本也不會太高,甚至加把勁的話,估計年把時間也就差不多可以搞出來了。

    但是真正的難題不在這裏,而在於上頭的火炮。

    通常來說,擁有這些江防炮台裏的火炮,自然是清一色的長管重炮的。

    九斤火炮都嫌小,最好是十四斤乃至十八斤,二十四斤等重型加農炮。

    但是,這些重型加農炮的產量卻是有限啊!

    說實話,在東進戰役之前,甚至在拿下金陵城之前,大楚帝國的軍方也好,工業部也好,都是沒有太多的考慮到大口徑長管加農炮的研發和生產工作。

    因為漢天兵工廠,襄陽兵工廠的火炮總產能是有限的,當時的工業部下屬各兵工廠,連海軍所用的九斤艦炮以及十四斤艦炮都造的很少,絕大部分的產能都是用以生產兩斤半、五斤、九斤野戰炮的。

    東進戰役發動之前,整個大楚帝國裏所生產出來的十四斤重炮,也就四門!

    並且這四門十四斤艦炮,本來是作為海軍預定的大型戰艦所使用的,但是後來大型戰艦沒影,加上東進戰役裏陸軍攻堅的需求,因此這四門十四斤艦炮被安裝上了野戰炮架,被陸軍當場了攻城重炮使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