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十六章 醉翁之意不在酒(1/3)

作者:紅蓮素心字數:5404更新時間:2021-11-01 09:18:02

    高順做了那麽多鋪墊,名為講道,時為講學。

    魏晉以後,民間私人講學風氣漸濃,加上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所以儒學依舊是主流。

    今日高順的打扮,就是學的孔子,而儒家的學派裏,宋明理學是毒瘤不可取,有重量的就是陽明學派了。

    提前千年提出王學,高順心裏也是沒底,畢竟沒有上千年的文化積累,他怕這時代的人理解不了。

    陽明學派,又名姚江學派,創始人為明代大儒王守仁,因其曾築室於故鄉陽明洞中,世稱陽明先生,故稱該學派為陽明學派。

    該學派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學說,後分化為浙中王學、江右王學和泰州王學等七派。

    陽明學派是明朝中晚期思想學術領域中的一個著名流派,其學說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後傳於日本,對日本及東亞都有較大影響。

    明朝中葉以後,隨著程朱理學日益失去控製人心的作用,王陽明的學術思想才逐步左右思想界,風靡一時。

    在教育領域裏,程朱學派養成的教育傳統窒息了自由思想。當時的知識分子都把熟讀朱熹注的“四書”和《性理大全》等書,奉為金科玉律,不敢稍有出入,否則被誣為離經叛道。

    “王學”的出現,要求人們擺脫程朱學派章句語錄的桎梏,“反求諸心”,追求自己智慧、道德的靈光,這在當時學術界確實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王學”將封建主義的倫理道德說教臻於係統和完善,而且具有簡易明白、通俗易懂的特點,更便於推行和傳播,所以也深得封建統治階級青睞。

    雖然王學有些深奧,但也不是不可取,沒有了理學的桎梏,也許人們更容易接受。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高順覺得傳播王學,好在他前世也是王學信徒,比較喜歡心學,所以看了一些《傳習錄》。

    這些日子,高順並不是不想見客,而是他一直在整理記憶,準備出了一個教案。

    為了“一炮打響”,高順做了充足的準備,把記憶裏儒家的內容全部“看”了一遍,然後摘取出有質量的內容。

    高順這一開口,看熱鬧的人也許聽不出什麽,但讀書人卻聽出了一些門道。

    高順一開始講的是如何讀書,對讀書的態度,應該怎麽讀書,如何勸學。

    這些內容比較淺顯,隻要讀過書的人就可以聽懂,高順看了看眾人,發現效果還不錯,於是繼續開口。

    “孔子雲:學而之習之,不亦說乎;吾日三省吾身:傳不習乎?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