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百九十六章 嬗變(十六)(1/3)

作者:牛牛陽隊長字數:6164更新時間:2023-11-02 00:57:10

    高麗,耽羅,新城。

    湘軍,公元一八五二年(鹹豐三年),太平軍出廣西,進湘鄂,所向披靡,清廷深感綠營和八旗兵已不足用,便飭令各省舉辦團練,以助“攻剿”。一八五三年一月二十一日,因母喪回湖南湘鄉守製的禮部右侍郎曾國藩奉命協助湖南巡撫張亮基督辦湖南團練。後來,曾國藩認為團練不足恃,決定組建一種新的軍隊,這就是“湘軍”(也稱“湘勇”)。

    湘軍大體上仿照明朝戚繼光的營製,以營為基本單位,直接受“大帥”統轄(後增設統領,各統率若幹營)。每營編營官一、哨官四、勇丁五百人,另配長夫一百八十人,合計每營六百八十五人。每哨設八隊,火器隊與刀矛隊各半。火器主要有抬槍、鳥槍。全營有劈山炮隊二,直隸於營官。湘軍水師籌組的時間略晚於陸師。水師每營編快蟹船一、長龍船十、舢板船十,共二十一隻,員額為四百四十七人(公元一八五六年後,改製如下:裁快蟹船,長龍船減為八艘,舢板船增為二十二艘,全營共有船三十艘,每船炮位如舊,員額增至五百三十二人)。每隻長龍船安炮七門,舢板船安炮四門,均為六百斤至千斤的洋炮。另外各船還配有火槍、刀矛,以備近戰。此外,湘軍還設有營務處和糧台,分別管理全軍的軍務與後勤。

    湘軍擁有勇猛的戰鬥風格和堅強的戰

    鬥意誌,認為意誌和精神力量,比幾件西洋火器有用得多,“吃得苦,霸得蠻,舍得死”的湖湘精神在其所參加的曆次戰事中展現得淋漓盡致。湘軍在平定太平天國、西北回民起義以後,屢次參加了抵抗外侮的戰爭,包括左宗棠收複新疆,鎮南關,台灣抗法,甲午牛莊血戰等等。

    淮軍,是晚清在曾國藩指示下由李鴻章招募淮勇編練的一支漢人軍隊,是中國軍隊近代化的前身,曾是清朝的主要國防力量。

    因為兵員及將領主要來自安徽江淮一帶,故稱“淮軍”。公元一八六一年(鹹豐十一年),太平軍向上海進軍,上海守備清軍不能抵抗,外援英軍未到,是時湘軍首領曾國藩為兩江總督,總督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四省軍務,駐軍安慶,上海地方官紳派代表向他求援。曾國藩早有用湘軍製度編練兩淮勇丁的計劃,他的得力幕僚李鴻章主動請命招募淮勇,於公元一八六二年三月(同治元年二月)在安慶編成一軍,稱“淮勇”,又稱“淮軍”。其後,淮軍乘英國輪船,闖過太平天國轄境,前往上海,與英、美各軍合作對抗太平軍。

    淮軍編製,出自湘軍。每營五百人,用抬槍、鳥槍一百二十餘杆。一八六三年,各營於營哨官外另外延請西洋軍官充任“教習”,訓練洋操,並改抬槍、鳥槍等隊為洋槍隊;其劈山炮隊亦改為開花炮

    隊。因使用新式兵器需人較多,故每營人數連長夫在內增至七八百人不等。公元一八七七年(光緒三年),又參照德國營製,建立克虜伯炮隊。因此,在中國近代兵製史上,由湘軍創立的勇營製度,到淮軍則發展為參用西法的製度。淮軍雖承襲湘軍製度,但訓練用洋操,兵器均是洋器,並聘有西洋軍官為教習,這和當年湘軍用土法土器與由書生自任教練者迥然有別,成為中國軍隊近代化的開端。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