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241章 真正的基礎(1/3)

作者:風雪雲中路字數:6708更新時間:2022-06-28 08:31:13

    說到這裏,李延平不禁有些感慨:“我們可用的人手實在太少了。加上中央調撥過來的軍工專家,也不過四十多人。中央轉調過來的,百餘名前來東北參軍抗日的大學生。雖然工作熱情很高,但經驗又欠缺。”

    “雖然有幾種武器,已經足足搞了大半年,你還拿出了圖紙,但是試製工作依舊不順利。簡單一些的武器和槍支試製的比較順利。但是複雜一些的武器,如五十七毫米高炮,卻是非常的困難。”

    “軍工部按照你拿出的設計圖紙,已經研究了半年多了,卻始終拿不出成品來,隻弄出一個半成品來。而且受限於原材料的缺乏,對火炮的試製也有些過於謹慎了。我們從江北進口的炮管鋼,數量還是太少了。”

    “另外,熊大縝這兩天找我,說這種你設計的五十七毫米高炮的自動測量具,我們生產不出來。另外,那種二十三毫米高炮,也隻試製出來了單裝的。雙聯型號太複雜,我們製造出來的成品,聯動裝置超重的問題始終無法解決。”

    “無論是從生產設備上來說,還是技術支持。這種複雜的雙聯裝高射炮,至少目前我們還無力生產。而且這種高射炮與十四毫米高射機槍遭遇到一樣的困難,就是聯動機構太複雜了。以我們目前的技術能力實在有限。”

    “我們在占領了日軍設置在哈爾濱大量與軍工產業有關的工廠後,機器設備和工人的問題,得到了一部分相當大的緩解。但是主要的設計者與技術人員都是日本人。並未能改變我們技術人才奇缺的局麵。”

    “老楊,你設計的這些武器雖然已經提供了圖紙,但是圖紙還很不完善。也就是說,你提供的圖紙上隻有基礎設計,至於其他的還要我們自己去摸索。老楊,武器裝備研製是需要大量人才的。不是憑借一兩張圖紙,就能製造出來的。”

    對於李延平關於軍工部目前對於幾種自己設計的先進武器試製,除了少量簡單的武器之外,其餘的全部遇到瓶頸的問題。楊震微微點了點頭道:“告訴熊大縝,除了五十七毫米無後坐力炮和十四點五毫米高射機槍之外,其餘的我可以再給他半年的時間。”

    “但半年之後,我要看到成果。尤其是五十七毫米以及二十三毫米這兩款高射炮,就算他熊大縝將命給我搭上,也要搞出來。至於八十二毫米無後坐力炮,暫時可以先放一放。按照目前日軍的戰車配置,五十七毫米的暫時夠用了。”

    “八十二毫米無後坐力炮的試製,可以暫時先向後放放。集中精力,給我搞出這兩種高射炮來。自動測量儀生產不出來,就用手工的。但是雙二十三毫米高炮的聯動裝置一定要解決。有了這種高炮,我們可以大大的提高戰場上的防空火力密度。”

    說到這裏,楊震看著李延平道:“政委,時不我待啊。就算蘇聯那幾百門三七高炮和八五高炮到位。但隨著我們的兵工廠規模越來越大,需要防護的目標也就越來越多。那些高射炮,在航空兵還很薄弱的情況之下,我們的這麽一點高射炮,根本就不夠使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