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百九十章 書到用時方恨少(1/3)

作者:風雪雲中路字數:7184更新時間:2022-06-28 08:38:34

    舊中國的高等教育體係,在文科之中集中了過多的資源。真正急需的理工科人才,數量相當的匱乏。無大規模的現代化工業,絕大部分的工科學生畢業即失業。如果不能出國學習,要麽隻能轉行,要麽就隻能自己想辦法。

    而且大學收費雖說不算昂貴,但也不是普通的家庭,尤其是占中國大部分的農民家庭可以問津的。學費很貴出來又很難找到工作,付出與收獲很難成正比。工科學生,不像文科生學而優則可以仕,如果不能留校或是出國進修,很難找到滿意的工作,這就更加限製了學習工科的人數。

    有限的畢業生,又偏重在輕工業、采礦、鐵路、化工等國內可以就業,主要是輕工業和交通方麵,真正重工業急需的人才數量很少。冶金、機械、動力、材料、造船等專業畢業生的數量,更是奇缺無比。

    不僅無法滿足國內開展的大規模工業建設需要,而且也已經影響到了中國在一段時間之內的發展。這些人是重工業的底子,沒有這些人也就不可能建設重工業。即便買來工業設備,也無法發揮應該有的效應。

    單靠那些人文科學的大師,無論他們的名譽在顯赫,他們的學識水平再高。也無法真正的為國民經濟建設發揮任何的作用。富國強兵離不開工業,建設現代化的工業,更離不開大量的理工科人才。

    那些所謂的學者讓他們研究曆史、文學可能建樹頗多。但是無論他們在妙筆生花,那些曆史、哲學、人文科學對工業化建設,卻基本上沒有任何作用。國家的發展離不開這些人,但是這些人對建設現代化的工業,打造真正的工業強國,基本上起不到什麽作用。

    一個國家的建設與發展,能靠研究曆史與自然科學,還有什麽社會學嗎?這些東西能使得一個國家真正走向富強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至於美英的全科模式,雖說培養出來的學生質好於蘇聯模式。但是在基礎薄弱的情況之下,培養的速度和數量遠遠趕不上需要。

    這種情況之下蘇聯模式,就成了唯一的選擇。也許當初唯一的錯誤,就是將綜合性大學的數量壓縮的太低了。將幾個著名的綜合大學,分拆的過細有些傷了元氣,再想恢複相當的困難。

    不過在整個國民教育體係薄弱,國內文盲占據絕大多數的情況之下。壓縮文科專業,重點發展理工科,尤其是最急需的工科專業,也就成了必然的選擇。而且楊震絕對不認為將當時的教會大學,收歸國有是一個錯誤。

    在一個大學生比金子還要珍貴的年代裏麵,國家建設、國防建設最急需的理工科學生,自然要占據優先地位。在這個前提之下,其他所有的學科都要讓步。因為沒有這些人才,根本就無法建立現代化的工業基礎。

    當回到這個年代,東北根據地開始大規模工業建設的時候,楊震是真正理解後世開國領導人的苦衷了。一方麵是建設現代化工業,尤其是急需的國防工業大規模的開始建設。一方麵是工科人才巨大的缺口,有限的人才遠遠無法滿足需要。

    眼下根據地工業建設,除了設備進口因為資金以及美國出口方麵的限製,進展並不快之外。最大的困難,就是合格的工科人才奇缺。你總不能讓一個學文學的,卻搞石油勘探。讓一個搞自然科學的人,去研究飛機發動機設計。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