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百九十章 書到用時方恨少(3/3)

作者:風雪雲中路字數:7184更新時間:2022-06-28 08:38:34

    但最終楊震還是說服了他,非但沒有減少留學生的選派人數,在從四二年開始,反倒是每年數量在原有翻一番的基礎上,改為翻兩番。用楊震的話來說,隻要蘇聯人接收,就盡肯能多派。無論是學什麽,隻要是理工科都可以。

    哪怕就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之內,暫時用不上的造船和船用發動機專業也要派人學。蘇聯人用二十多年實現了工業化,咱們現在雖說還沒有那個能力,但是要為不遠將來的全國工業化進程打下最牢固的基礎。

    也正是對教育的如此重視,所以對此次蘇聯大學東遷,楊震看的相當重。隻要蘇聯人同意這些學校對中蘇兩國學生,在招生的時候同等對待,他這個第二書記就堅決支持。盡管他明知道這幾萬蘇聯大學師生抵達東北之後,會帶來多大的負擔,更會造成什麽樣的影響。

    但在中央的支持之下,楊震與那位老資格的東北人民政府主席,最終還是咬牙答應了下來。中央也特地從陝北,撥過來一千兩黃金、十萬銀元。而這筆經費幾乎是今年山東軍區,從招遠金礦為中央籌措的經費七成,外加中央從東北局上繳的經費之中結餘的全部。

    中央還將延安自然科學院,所有的學生連同稀少的教師一同都轉到東北來。同時協調各個根據地選拔學生,隻要完成高中學業的學生,盡可能的選送東北。淪陷區的類似學生,隻要能夠動員出來也要盡可能多的選送東北。

    蘇聯人在國內物資匱乏,出於減輕國內負擔以便可以集中更多的物資,用於前線的想法,也嚴格的履行了協議。甚至不管中國方麵負擔的情況之下,還超額完成了當初的協議。當然在某些方麵,他們也做了一定的手腳。

    比如說四三年遷移過來的幾所大學,以文學、農學、醫學,以及部分工科和師範類為主。

    真正搞基礎研究的理科,大部分還是放在了國內。這樣蘇聯人即減輕了國內的負擔,也盡可能的避免了可能的人才外流。

    但不管怎麽說,也給了楊震借窩下蛋的機會。而且也算是天隨人願,可能是蘇聯人認為他們的中國同誌,不會在這個時候培養根本沒有用處的造船技術人員。此次全部遷移到東北上課的唯一一所蘇聯大學,正好是專門培養造船行業的列寧格勒造船工學院。

    在四二年這所大學遷移到東北之後,楊震第一時間便組織了一批已經完成俄語進修的學生報考。結果在戰爭年代,因為一切保障前線,而蘇德戰爭又是以陸戰為主,從四一年開始就沒有招生。前幾屆的在校生又很多去了前線,而顯得空蕩蕩的這所學院在一次被塞滿的時候,裏麵的學生已經變成了中國人為主。

    沒辦法第一年抗聯就選送了一千二百名本科學生,九十多名研究生。這麽一下來,這所蘇聯造船學院除了教授是蘇聯人之外,學生中國人反倒是占了六成。而且每個學生基本上都享受到了特等教育,因為該校現在師資力量異常的充沛。可以做到五十名學生,配備兩到三個教授級人物教學。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