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十四章祭天(1/2)

作者:天真的豎瞳字數:4696更新時間:2022-08-18 20:05:36

    四月末,接近五月初,楚靈王開始移駕章華台,百官隨行,徐福作為主祭,需當在楚王駕臨章華台之前,將一切打點好,隻待五月初五端陽祭天。沈成平也帶著新釀出來的上乘美酒,還有一個少年隨侍同行。

    後世會將屈原與端陽,也就是端午節捆綁起來,其實也不能算是錯誤。因為確實是因為屈原的緣故,才將端陽節這麽一個地域性的節日,幾乎擴大到了全球華人的區域。但是事實上,早在屈原跳江之前,端陽節就已經存在,並且是楚地極為重要的喜慶之日。

    屈原選擇在這樣的一天跳江,其意義就如同一個偉大的人物,選擇這春節或者聖誕節自殺一樣,充滿了一種悲壯的反差感。同時也賦予了一個特殊的日子,更多的含義與定義。

    無論如何,現在的端陽節並沒有明確的代表著某人,它更像是一個標點符號,代表著‘夏至’。

    此時的楚人崇拜火,而夏天某種程度上會讓人將其與火聯係起來。沈成平步行在章華台宮殿樓宇之間,所見的皆是奢華之處顯露匠心獨運,雖然是新築,卻依然有著一種難言的曆史厚重感。這和後世所見的那些大土墩完全不是一回事。

    “果然亭台樓閣,雕欄玉砌,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後世之人不屑一顧之處,此時此刻卻是最為奢靡、繁華之所在。

    祭天自然也少不了鼎,鼎在這個時代是立國重器,國家政權的象征,這次祭天所用的楚王鼎乃是楚靈王耗費大量精銅混合一些奇珍異寶所鑄造的七尊寶鼎。

    如今還是春秋末期,周天子雖然沒落,卻也還未徹底被消去權威,楚靈王雖然狂妄奢靡,卻也還沒膽大到鑄造九鼎,肆意的顯露野心,否則說不得等來的就是諸侯的群起而攻之了。

    所謂鍾鳴鼎食,禮樂之邦,鍾是樂,鼎便是禮,沈成平目力極好,遠在章華台下麵,就看到七尊三足,圓形細腰的寶鼎就分別而立,隻有等到祭天之時,才能由楚靈王托起這七尊大鼎,去往祭台。

    沈成平看著鼎身上都繪製的鳳凰的浮雕,整齊的刻著的銘文,寶鼎兩耳如鳳尾朝上,高高拱起。這七尊大鼎做工精細考究,上麵的銘文同樣是符篆,在祭天的時候可以溝通楚國國運,此時正由一隊精銳親衛嚴格看守。

    五月初五,楚靈王正式駕臨章華台,從第一縷朝陽升起開始,便先祭拜曆代先祖、先王,焚燒一車車寫著祭文的竹簡,然後便是禮樂響起,巨大的編鍾、編磬排列成行,響起恢弘之樂。鎛、鉦、鐸、錞於、鈴等樂器,也交替而行,將整個樂曲變得更加的複雜、繁瑣。

    這等樂曲莊重肅穆,楚國滿朝朝臣貴族,都已經在祭台四周跪坐好。烈日雖然暴曬,卻無人叫苦叫累,紛紛直視著正南方向。

    正南方正是楚靈王身穿諸侯王服,一手托著一尊大鼎,正大步行來。那千斤的大鼎,在楚靈王手中,卻仿佛輕若無物。

    自禹皇往後,天下九州,氣運以鼎分之,故而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諸侯用七鼎,而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時行九鼎大禮。

    鼎就是氣運、身份、地位的象征,多高的地位,多高的資質,就能托起多少鼎,春秋五霸,乃至後來的戰國諸多雄主,都曾試舉九鼎,紛紛失敗,這才不得不退回原位,不敢再征戰天下,就是因為九鼎判定他們沒有聚攏九州氣運的資質。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