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節 梅與文化藝術(3/5)

作者:張曦字數:11858更新時間:2023-10-03 22:50:28

    清人梁紹王在其所著《兩般秋雨庵隨筆》中也記載了這麽一件事,其雲:“真州城東十餘裏淮提庵,有古梅一株,大可蔽牛,五千並出,相傳為宋時物。康熙中,樹忽死,垂四十年複活,枝幹益繁,花時光照一院。”清嘉道年間名士阮元題其名曰:返魂梅。梅長壽不足奇,奇的是枯木能逢春。所以梅有個特點是,愈老愈顯得蒼勁挺秀、生意盎然。曆來有“老梅花、少牡丹”之說。

    梅花的香韻一向為人們所傾倒,它濃而不豔、冷而不淡,那疏影橫斜的風韻和清雅宜人的幽香,是其他花卉不能相比的。然而,更為可貴的,還是梅花的精神。梅的錚錚鐵骨、浩然正氣,做雪淩霜、獨步早春的精神,被人們譽為中華民族之魂。“朔風吹倒人,古木硬如鐵;一花天下春,江山萬裏雪。”人們把鬆、竹、梅稱作“歲寒三友”,尊梅、蘭、竹、菊為“四君子”,讚賞梅花的高潔、典雅、冷峭、堅貞,視為知友、君子,梅都是當之無愧的。

    詩畫裏的梅花

    借梅歎國恨

    古往今來,國家興亡,民族榮辱,百姓悲歡,最牽動文人墨客的情思,像梅花這種自然中最普通的植物,也成了抒發傷感之情的橋梁。南宋詩人劉因的《觀梅有感》就是這類題材的代表作。

    東風吹落戰塵沙,夢想西湖處士家。隻恐江南春意減,此心元不為梅花。

    前兩句寫東風把戰場上的灰塵吹落了,意思是說南王朝已被元軍消滅,戰爭已經停息,作者想到了曾隱居杭州西湖的北宋文人林逋。因南宋的都城在杭州,作者實際懷念的是南宋朝廷。後兩句寫作者想象南宋滅亡後江南百姓的的不幸遭遇。江南水鄉,自古聞名,蘇杭更是封建時代的繁華都市,晚唐詩人杜牧曾有“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的著名詩句。但現在國家已經滅亡,江南當年的繁華景象早已不在,江南百姓的生活更加困苦,戰爭所帶來的滿目瘡痍、生靈塗炭,使作者在再也沒有閑情逸致欣賞梅花了。

    劉因是跨越宋元兩代的文人,他目睹了南宋興亡、江南興衰的過程,他在《觀梅有感》中,以梅為載體,抒發自己對江南的懷念和對南宋的悼念之情。

    以梅喻人格

    王冕,元代著名詩人、畫家。幼年家境貧寒,自學成材,但懷才不遇,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卻屢屢落第。他一身傲骨,雖屢試不第,卻拒絕同鄉賢達的極力推薦,最後隱居深山,保持了一個封建文人的自尊。他輕視功名利祿,同情百姓疾苦。一生工於畫梅,也寫一些以梅為題材的詩歌,其中《墨梅》是他的傳世之作。

    墨梅,即用單墨色畫的梅花。梅花在寒冬時節,傲雪開放,清香四溢,古人常把它當著品格高尚、氣節堅韌的象征。自然界中的梅花有白色、紅色和粉紅色,墨梅極為罕見。詩題中的墨梅實際是作者墨畫之梅。這是一首題畫詩。從選材方麵看,作者用心良苦,首先,和富貴的牡丹、豔麗的挑花和豐腴的海棠花相比,梅花顯得超凡脫俗;其次,與白色或紅色的梅花相比,墨梅更顯得與從不同。聯係作者的人生經曆,我們不難看出,詩中墨梅不以色媚俗、隻求“清氣滿乾坤”的清高形象,正是作者高尚人格的象征。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