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諸葛亮拿什麽恒久地感動著曆史?(4/5)

作者:漢風雄烈字數:14340更新時間:2020-05-13 06:47:06

    諸葛亮的人格魅力首先表現為一個“忠”字,忠於國家的統一事業,忠於高尚純淨的友誼,忠得一心不貳,不摻半點雜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和劉備,既是君臣,更是在“漢”字大旗下實現國家統一這個崇高目標結成的摯友。正是在這個基礎上,諸葛亮和劉備為封建時代的君臣知遇,寫下了“稀世一時”的珍貴篇章。特別托孤一幕,堪稱絕唱。劉備臨終,對諸葛亮至真至誠,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也答以至誠至真,涕泣以告:“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自此以後,十二年間,所言所行,無一不是為著實踐這一誓詞。在中國幾千年古史中,君臣之間相知相答到這般境界的,實在少之又少。諸葛亮在這之中表現出的高度人格美,足以使其他所有“忠臣”黯然失色。正是在這個基礎上,諸葛亮執政時期的蜀漢王朝,才沒有搬演中國古史慣常上演的權臣由專政進而竊位的“保留節目”。而這在當時的魏和吳,卻是頻頻演出,給國家和人民造成慘重的災難。

    諸葛亮恒久的人格魅力,更主要是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麵:一曰持身正,二曰執法平,三曰為政仁,四曰選才公。如果,諸葛亮的“忠”,難免印著他那個時代的標誌,有其局限性,這四個方麵,則無論哪個時代的人們,都會從中受到震撼性的啟迪。

    諸葛亮持身正,在當時是岀了名的。初出茅廬,曹操的丞相掾趙戩即讚其“正而有謀”。諸葛亮為人正派,樂聽讜言,敢於正視自己的錯誤。他開府治事,第一件工作便是鼓勵屬下對他的指示勇於“違覆”,大膽駁正,認為“違覆得中,猶棄弊蹺而獲珠玉。”街亭敗後,有人勸他征兵再戰,以掩前失。諸葛亮不肯,而是如實地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上表要求“自貶三等,以督厥咎。”他教誡子弟“儉以養德”,自己首先切實行之,一生生活簡樸,官俸之外,不營私產。他曾上表劉禪,述其家中經濟狀況和終行儉樸的決心:“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及其死,“果如其言”。諸葛亮任相十五年,特別在劉備死後,他是實際上的蜀漢一號人物,那“收入”按是不低的。他卻將相當一部分用於撫育將士遺孤,自己和家人則生活得很是清儉。陳壽讚諸葛亮為“管蕭之亞匹”,如果就自奉節儉這方麵而言,管仲、蕭何根本不能同諸葛亮相比擬。管仲自少至老,既貪且奢,相齊以後富擬公室,生活僭越。蕭何強行賤買百姓田宅數千家,被告到劉邦處。像諸葛亮這樣,勳業蓋眾,位擬人主,卻持身極儉,實為其他名賢所莫及。諸葛亮持身正,治家也嚴,子孫皆有其忠賢清正之風,為世所歎慕。他因此比別的名相又多了一分人格魅力。比如唐代的五大名相房玄齡、杜如晦、姚崇、宋璟和魏征,持身不可謂不正,治國不可為不賢,卻無一人沒出過敗家子。

    諸葛亮主張“治世以大德,不以惠”,所謂“大德”,即執法公允。他治蜀期間,“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處死摯友馬謖,而擢拔降將王平;罷免同受托孤之命的李嚴,而重用郡衙吏何祗,無一不出以公心,無一不恪守國法。誠如張裔所“公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諸葛亮治蜀,罰雖嚴而為政仁,蜀漢政治優於魏、吳,主要體現於此。陳壽敘述諸葛亮的政績,一則其“開誠心,布公道”,再則其“用心平而勸誡明”,歸根到底,所講的就是一個“仁”字。袁準論諸葛亮為政,稱其“行法嚴而國人悅服,用民盡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下震動而人心不憂。”講的還是一個“仁”字。而且不僅在國內仁,兵之所至,仁也隨焉。以蜀一區區國,八年間“無歲不征”比其大數倍強數倍的曹魏,人民的負擔是沉重的,國內卻安定祥和,不像魏和吳騷亂不斷,老百姓對諸葛亮的擁戴程度,可想而知。諸葛亮的仁政,在少數民族政策上表現尤為突出。南征之前,他即采用馬謖建議,確定了“服其心而已”的戰略方針。戰爭中,不多殺人,唯服其心。對首亂分子孟獲七擒七縱,終於使之感動,曰:“公,威也,南人不複反矣!”戰後,“皆即其渠帥而用之”,且不留兵。這種“以夷製夷”的政策,較之魏和吳純用武力征服和編管的辦法顯然進步許多,因此受到西南和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真誠擁護。諸葛亮死後,少數民族人民和漢族人民一樣悲痛難抑。孔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諸葛亮堪稱中國古代仁政理想實踐的典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